闇àn,愚昧。曹操《陳損益表》:“以闇鈍之才,而奉明明之政?!?/p>
我們來全面解讀曹操《陳損益表》中的這句名言“以闇鈍之才,而奉明明之政”。
一、故事原文與語境
這句名言并非出自一篇獨立的文章,而是曹操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奉漢獻帝定都許縣后,所上奏的《陳損益表》中的核心句子。該表是曹操向皇帝闡述自己政治綱領、提出改革措施(“損益”即興革)的正式文件。
原文節(jié)選:
“陛下即祚,復蒙試用,遂受上將之任,統(tǒng)領二州,內參機事,實所不堪。昔韓非閔韓之削弱,不務富國強兵,用賢任能。臣以驅驅之質,而當鐘鼎之任;以闇鈍之才,而奉明明之政。顧己念之,可謂懷慚而榮深,憂懼而寄重也?!?/p>
“……(中間曹操提出了十四條具體改革建議,內容已大多散佚)……昔賈誼、晁錯,使異代帝王不恨無臣。臣雖頑疏,庶慕二子之跡,故敢陳聞于圣德。若臣言可采,乞宣付有司,使不失體,則臣不勝區(qū)區(qū)之誠。”
二、注釋與翻譯
·以:憑借,以……的身份。
·闇鈍:闇(àn),通“暗”,愚昧、昏庸;鈍,遲鈍、笨拙。闇鈍是典型的自謙之詞,形容自己才識淺陋,能力低下。
·才:才能,才干。
·奉:奉行,執(zhí)行。
·明明:第一個“明”是動詞,意為“闡明”、“推行”;第二個“明”是形容詞,意為“英明的”、“清明的”。明明之政即英明清明的政治。
·政:政令,政治。
翻譯:
“(我)以自己愚鈍淺薄的才能,來奉行(陛下您所倡導的)這英明清明的政令?!?/p>
三、創(chuàng)作背景
1。政治時機:公元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zhàn)略取得關鍵勝利,他將顛沛流離的漢獻帝迎至許都,獲得了政治上的絕對主動權。此時的他,名義上是漢室的忠臣,實際上是權力的掌控者。
2。身份矛盾:曹操當時的官方身份是“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后升任“大將軍”,位極人臣。但他根基未穩(wěn),需要安撫朝廷內外的各方勢力,尤其是那些仍忠于漢室的舊臣。他必須表現出謙卑、忠誠的姿態(tài),以換取合法性。
3。表文目的:這篇《陳損益表》的核心目的,是在謙遜的姿態(tài)下,提出自己的一套治國方略。他先用“闇鈍之才”極力自貶,降低各方對他的警惕和敵意,然后順勢提出一系列“損益”(改革)措施,表明自己雖才疏學淺,但愿竭盡全力輔佐君王,復興漢室。
四、文章解讀與深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