闇àn,默默地?!度龂尽の簳ね豸觽鳌罚骸扒淠荛溦b乎?”前幾個也可寫作“暗”。
我們一起來深入解讀《三國志》中這個關(guān)于“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著名典故。
一、故事原文與上下文
這段記載出自西晉史學(xué)家陳壽所著《三國志·魏書·王粲傳》。
原文:
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闇誦乎?’曰:‘能?!蚴贡扯b之,不失一字。觀人圍棋,局壞,粲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較,不誤一道。其強記默識如此。
上下文:
這段文字出現(xiàn)在《王粲傳》的開頭部分,在介紹了他的顯赫出身(曾祖父、祖父皆為漢室三公)后,緊接著用這兩個小故事來生動地展現(xiàn)他令人驚嘆的記憶力,作為他“性善算,作算術(shù),略盡其理。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gòu)”這一才華橫溢形象的注腳。
二、注釋與翻譯
·卿:古代第二人稱代詞,相當(dāng)于“你”,帶有親切或尊重的意味。
·闇誦:闇(àn),通“暗”,此處指默默記住。闇誦即默誦,背誦。指著文字讀出來叫“誦”,不看著文字背出來叫“闇誦”。
·乎: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相當(dāng)于“嗎”。
·局壞:局,棋局。壞,這里指棋局被攪亂、棋子被打亂。
·覆之:覆,恢復(fù)、復(fù)原。指將被打亂的棋局重新擺出來。
·帊:pà,同“帕”,用來覆蓋物體的巾。
·道:圍棋的棋盤上的線,這里代指每一個棋子的位置。
翻譯:
王粲和別人一同走路,(一邊走)一邊讀路邊的碑文。同行的人問他:“你能背誦下來嗎?”王粲回答說:“能。”于是那人就讓王粲背對著碑文進(jìn)行背誦,結(jié)果(王粲背誦得)一字不差。(又有一次,)他看別人下圍棋,棋局突然被攪亂了,王粲就幫他們把棋子恢復(fù)成原來的局樣。下棋的人不相信(他有這等本事),就用帕子把棋局蓋住,讓他用另外一副棋盤重新擺一遍。等到兩副棋盤擺好互相比較時,連一步棋的誤差都沒有。他(王粲)強大的記憶力和默記能力竟然達(dá)到了這種程度。
三、故事背景與人物介紹
1。時代背景:
故事發(fā)生在東漢末年,社會動蕩,群雄并起。然而,以曹操父子為核心的鄴下文人集團(tuán)(包括孔融、陳琳、王粲等“建安七子”)卻大放異彩,開創(chuàng)了文學(xué)史上著名的“建安風(fēng)骨”。這個時代既看重門第,也極為推崇個人的才華。
2。人物介紹: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微山)人。他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地位最顯赫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