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高平四面環(huán)望,只見山谷巍峨險峻。原野蕭條而空曠,環(huán)顧千里沒有家園??耧L(fēng)驟起呼嘯而過啊,谷中水流激蕩揚波。飛云霧氣一片渺茫,跋涉在皚皚積雪之中。大雁和鳴成群飛翔啊,鹍雞啁哳不住悲鳴?!?/p>
游子悲其故鄉(xiāng),心愴悢以傷懷。撫長劍而慨息,泣漣落而沾衣。攬余涕以于邑兮,哀生民之多故。夫何陰曀之不陽兮,嗟久失其平度。
“游子哀傷思念故鄉(xiāng),心中悲愴感傷。撫摸著長劍而嘆息,淚水漣漣沾濕衣裳。拭去淚水嗚咽不止啊,哀憐百姓多災(zāi)多難。為何天陰不放晴啊,感嘆長久失去了正常法度?!?/p>
諒時運之所為兮,永伊郁其誰愬?
“想必是時運造成如此啊,長久憂郁向誰傾訴?”
背景:創(chuàng)作于兩漢之交的動亂年代,記錄了作者離京避難的行程,充滿了身世飄零之感與對時局的憂患。
特色:
1。繼承與發(fā)展:繼承了《遂初賦》“紀(jì)行+詠史+抒懷”的模式,但情感更為沉郁悲愴,個人命運與歷史興亡的結(jié)合更為緊密。
2。情景交融:對北地荒涼景色的描繪(如“涉積雪之皚皚”)與內(nèi)心的“游子悲其故鄉(xiāng)”渾然一體,藝術(shù)感染力極強。
3。思想深度:在憑吊歷史時,他能超越個人得失,思考“德政”與“暴政”的根本區(qū)別(如對比秦之筑怨與漢文之克讓),顯示出史學(xué)家的深刻洞察。
潘岳《西征賦》
潘岳,字安仁,西晉文學(xué)家。此賦作于晉惠帝元康二年(公元292年),他因出任長安令而從洛陽西行赴職。賦文記述了此行沿途的史跡與感慨,是紀(jì)行賦中篇幅最長、征引最富的宏篇巨制。
全文及翻譯(因篇幅極長,以下為高度精煉的節(jié)選與概述)
原文(節(jié)選)白話翻譯(節(jié)選)(“”)
《西征賦》(節(jié)選)
歲次玄枵,月旅蕤賓,丙丁統(tǒng)日,乙未御辰。潘子憑軾西征,自京徂秦。乃喟然嘆曰:古往今來,邈矣悠哉!
“這一年太歲在玄枵,五月之時,丙丁統(tǒng)日,乙未之日。我潘子乘車西行,從洛陽前往秦地。于是感嘆道:古往今來,是多么的遙遠漫長??!”
發(fā)軔京洛,至乎長安。仿佛谷洛之交流,想鄭白之渠源。感牛山之促節(jié),哀驪山之叛換。
“從京洛出發(fā),到達長安。仿佛看到谷水與洛水交匯,想起鄭國渠與白渠的源流。有感于齊景公在牛山的悲嘆,哀傷周幽王在驪山的叛亂?!?/p>
窺秦墟于渭城,冀闕緬其堙盡。覓陛殿之余基,裁岌峨以隱嶙。想趙使之抱璧,瀏睨楹以抗憤。
“在渭城窺望秦朝廢墟,冀闕早已湮沒無存。尋找宮殿臺階的遺跡,只剩下高聳的殘垣。想到趙國使臣藺相如持璧,目光炯炯斜視庭柱慷慨抗憤?!?/p>
登崤坂之威夷,仰崇嶺之嵯峨。皋記墳于南陵,文違風(fēng)于北阿。蹇哭孟以審敗,襄墨缞以授戈。
“登上崤山蜿蜒的坡路,仰望高峻的山嶺。記載著蹇叔在南山墳頭的哭諫,晉文公在北阿違背風(fēng)向的戰(zhàn)役。孟明視的失敗印證了預(yù)言,晉襄公墨缞授戈大敗秦軍?!?/p>
曾只輪之不返,緤三帥以濟河。值庸主之矜愎,殆肆叔于市朝。
“連一只車輪都未能返回,三位主帥被俘渡河。遇到昏君剛愎自用,幾乎把百里奚在市朝處決?!?/p>
澡孝水而濯纓,嘉美名之在茲。夭赤子于新安,坎路側(cè)而瘞之。亭有千秋之號,子無七旬之期。
小主,這個章節(jié)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更精彩!
“在孝水洗滌帽纓,贊美這美好的名稱。幼小的孩子在新安夭折,在路旁挖坑埋葬。亭子有“千秋”的稱號,孩子卻活不過七十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