枊àng,拴馬的樁子。《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解授系其頸著馬枊?!?/p>
這個細節(jié)非常生動,但它實際上并非直接出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正文,而是南朝宋史學(xué)家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在《先主傳》中引用的《九州春秋》里的一段記載。
由于《九州春秋》這部書已經(jīng)失傳,我們正是通過裴松之的注文才得以了解這個故事的。下面我將為您全面解析這個著名的歷史片段。
一、原文、注釋與翻譯
1。原始出處(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裴注引《九州春秋》曰:“(劉備)嘗于坐中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fù)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yè)不建,是以悲耳?!薄笆勒f: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偽如廁,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厄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乘浮渡河,中流而追者至,以表意謝之,曰:‘何去之速乎!’”另有版本補充了所問的細節(jié):“備徐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fù)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yè)不建,是以悲耳?!痹诿枋鎏聪S馬前,有“解所乘馬鞍,系其頸著馬枊”之語。
2。注釋
·解:解下。
·授:此處應(yīng)為“綬”,指古代系官印的絲帶。結(jié)合語境,更可能是指“馬鞍”或“韁繩”的某部分,意指解下馬鞍。
·系:拴,綁。
·其頸:馬的脖子。
·著:附著,這里指“綁在”。
·馬枊(àng):有兩個主流解釋:
·一說:馬廄里系馬的橫木。
·另一說(更貼合逃亡情境):馬鞍的前部,即鞍橋。將韁繩系在鞍橋上,是為了在倉皇逃亡、可能需雙手持兵器或控穩(wěn)身體時,防止韁繩脫手。
3。翻譯
(劉備在宴會上察覺蔡瑁等人要加害自己,假裝上廁所,悄悄逃走)他解下馬鞍上的韁繩,把它系在馬脖子和鞍橋上(以便牢牢控制),然后騎著名叫“的盧”的駿馬飛速逃跑。不料墜入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馬陷入淤泥無法脫身。劉備情急之下對馬喊道:“的盧??!今天情況危急了,你要努力??!”的盧馬于是奮力一躍,跳出三丈遠,這才得以脫險。
二、故事背景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劉備投靠荊州牧劉表期間(約公元201-207年)。
1。劉備的困境:當(dāng)時劉備被曹操擊敗,暫時依附于同宗劉表。劉表對他禮遇有加但心存猜忌,一方面借助他抵御曹操,另一方面又怕他聲望過高,威脅到自己子孫的地位。
2。劉表內(nèi)部的矛盾:劉表的妻族蔡瑁和部下蒯越等人,是堅定的“本土派”,他們將劉備視為潛在威脅,極力主張除掉他。
3?!傍欓T宴”:于是,蔡瑁等人設(shè)下宴會,計劃在席間擒殺劉備。劉備敏銳地察覺到了殺機,于是上演了這場“偽如廁,潛遁出”的驚險逃亡,并留下了“的盧躍檀溪”的傳奇故事。
三、故事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