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精度三維重建所帶來的驚人發(fā)現(xiàn),雖然只是微觀層面的細微痕跡,但其背后揭示的意義卻極其重大。它不僅僅印證了張鐵柱關于偽造密室的基本供述,更深刻地揭示了作案過程中對老宅結構細節(jié)的極致利用和精巧的力學設計,這將林文斌在這個案件中的角色,從一個單純提供信息的內(nèi)應,提升到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可能直接參與策劃和指揮的“技術總監(jiān)”的高度。
同時,這種相對復雜的操作手法也暗示了一個新的可能性:張鐵柱在窗外黑暗狹窄的環(huán)境下,既要分心操控那個需要穩(wěn)定支點的特制工具,又要精準地完成這套“滑輪拉線”操作,其難度相當高。他是否需要一個人在旁邊協(xié)助?比如幫他打光照明、觀察望風、甚至在他操作時幫忙固定一下工具基座或者搭把手拉線?
陸野強忍著精神力過度透支帶來的強烈虛脫感和頭痛,立刻將這個突破性的發(fā)現(xiàn)和推論向周隊做了匯報。
“有道理!非常有可能!”周隊聽完陸野的分析,眼中精光一閃,猛地一拍桌子,“立刻重新提審張鐵柱!不要再問他是不是一個人,直接點破他操作手法的復雜性,問他當晚到底有幾個人在場!重點追問那個幫他操作的人是誰!”
再次提審張鐵柱。起初,他依然堅持最初的口供,咬定自己是獨立完成所有操作。但當預審民警不再糾纏于他是否作案,而是突然拋出警方通過技術手段還原出的、那套利用窗欞木楔作為滑輪的復雜操作手法細節(jié),并一針見血地指出其一人獨立完成的高難度和矛盾點時,張鐵柱臉上的鎮(zhèn)定終于維持不住了,眼神中閃過一絲難以置信的驚慌。
他顯然沒料到警方的技術手段竟然能達到如此匪夷所思的程度,連這種細節(jié)都能重構出來。在民警連番的心理攻勢和確鑿的技術分析面前,他的心理防線開始崩潰。
最終,他額頭上滲出冷汗,吞吞吐吐地交代了實情:案發(fā)當晚,確實還有一個人在場。是一個他之前不認識、由林文斌帶來的年輕人,林文斌聲稱是其“絕對可靠的朋友”。那個人主要負責在巷子口把風,以及在操作時幫他用手電筒照射定位(光線調(diào)得很暗)。具體到了最關鍵的使用工具和拉線操作插銷的環(huán)節(jié),那個年輕人也確實搭了把手,幫他一起穩(wěn)定住了窗外那個需要頂在墻上的工具基座,防止其在拉拽時滑動。但整個過程中那個人幾乎沒說話,動作也很迅速,完成后就和一直等在巷子口的林文斌一起提前離開了現(xiàn)場,留下他完成最后的入室盜竊和清理痕跡。
“林文斌當晚也在現(xiàn)場附近?!”這個信息如同一聲驚雷!
“是。。。他說他不放心,一定要親眼看著。。?!睆堣F柱低聲道,不敢抬頭,“但他很小心,一直躲在更遠處的陰影里,我沒太看清。。?!?/p>
林文斌案發(fā)時并非遠在數(shù)百公里之外的省城!他就在犯罪現(xiàn)場附近!那他那個看似完美無瑕、由火車票記錄和車站監(jiān)控構成的不在場證明,豈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
唯一的解釋就是:他使用了“金蟬脫殼”之計!他極有可能提前購買了火車票,并安排了一個身形與自己相似的替身(很可能就是那個現(xiàn)場幫忙的年輕人),拿著他的身份證和車票,冒充他通過安檢、檢票,甚至登上火車,故意在監(jiān)控下留下“離開”的影像。而他自己,則利用這個時間差,秘密潛伏下來,直到作案結束后才真正離開!
警方立刻行動起來,兵分兩路:一隊人重新調(diào)取并嚴格核查案發(fā)前數(shù)小時本縣火車站的所有監(jiān)控錄像,特別是林文斌“進站”、“候車”、“檢票”、“上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最高精度的人像比對和行為分析;另一隊人則擴大對案發(fā)當晚思惠堂周邊所有社會監(jiān)控探頭的排查范圍和時間段,全力搜尋林文斌及其同伙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