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們讀完?!?/p>
孩子們越念越齊,越念越響。到最后,連宮門前的禁軍都停下了腳步,默默聽著。
沈知微轉(zhuǎn)身面向群臣,從那小女孩手中接過竹簡。竹片上用墨筆寫著四個字:“我想讀書”。字跡歪斜,但一筆一劃都很用力。
她舉起竹簡,聲音清晰:“今日之鼎,因民心而固;明日之世,由童子而興!”
臺下寂靜片刻,隨即爆發(fā)出掌聲。老臣們紅了眼眶,年輕官員握緊拳頭,工匠們互相擁抱。
裴硯下令,將鎮(zhèn)國鼎安置于太廟正殿,每年春祭之時,由帝妃親自主持獻禮。
儀式結(jié)束,沈知微隨裴硯返回紫宸殿。路上,她回頭望了一眼。
鎮(zhèn)國鼎已被抬入宮門,陽光照在銅身上,反射出一道長長的光痕,像一條路,從太廟一直延伸到宮外的街巷。
回到東閣,案上已堆滿了新的奏報。江南又有三縣申請設立義塾,北方有老儒自愿北上執(zhí)教,西南邊境的土司也派人來求教材。
她坐下,提筆準備批閱。
裴硯站在窗前,看著遠處的太廟方向?!澳阏f,十年后,這鼎還會被人記得嗎?”
“只要百姓還在讀書,就會記得?!彼f,“鼎會舊,字會模糊,但人心不會忘?!?/p>
他轉(zhuǎn)過身,“那你呢?你做的事,也會被刻進去嗎?”
她停筆,抬眼看他。
“我不需要被記住?!彼f,“我只希望有一天,孩子上學不再是一件值得上奏的事,而是像吃飯喝水一樣平常?!?/p>
裴硯沉默許久,終于開口:“那你就是這鼎的一部分?!?/p>
她沒再說話,低頭繼續(xù)寫字。
外面?zhèn)鱽礴娐暎峭碚n的時辰到了。宮道上傳來整齊的腳步聲,是太學的助教使們準備出發(fā),奔赴各地。
她寫完最后一份批復,蓋上鳳印。
這時,一名內(nèi)侍匆匆進來,手里拿著一份新報。
“啟稟娘娘,嶺南曲江那邊……送來了第一批學生寫的作業(yè)。”
他展開一張紙,上面是幾十個孩子的名字,一筆一劃寫著《勸學帖》的第一句。有個名字寫錯了,涂掉重寫三次,還是歪的。
沈知微接過紙,指尖碰到那一道道涂改的痕跡。
她把它放在案頭最顯眼的位置。
窗外暮色漸沉,紫宸殿的燈一盞盞亮起。她翻開下一本奏折,開始寫下一行字:
“嶺南曲江義塾,準予追加兩名助教使,另撥取暖炭薪三個月?!?/p>
筆尖頓了頓,又添一句:
“所有學生作業(yè),每月呈報一次,朕與皇后親自查驗?!?/p>
她合上折子,伸手去拿茶杯。
杯子是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