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微走下高臺,腳步未停。她沒有回鳳棲宮,也沒有召見任何人,只是轉(zhuǎn)身進了偏殿。禮部尚書和太常卿已在候著,見她進來,連忙起身行禮。
她徑直走到案前,提筆寫下幾行字:“皇室立儲不以嫡庶論,官宦選才不以出身分,民戶承業(yè)不分長幼賢愚?!睂懲旰?,將紙推給二人,“擬詔,一個時辰內(nèi)呈到金鑾殿?!?/p>
兩人低頭接過,不敢多問。這份詔書一旦頒布,百年宗法根基就要動搖。可他們也清楚,如今朝中大事,真正做主的不只是皇帝,更是眼前這位皇后。
沈知微從袖中取出一本泛黃古卷,封皮上寫著《嫡庶辨》三字。這是先帝年間編纂的禮制典籍,明文規(guī)定嫡出為尊、庶出不得承家業(yè)。當年她母親就是因為這書里的條文,被沈家逐出門外,凍死在雪夜里。
她盯著那三個字看了片刻,提筆在上面批了八個字:“誤世三百年,今當焚之?!彪S后命人準備火壇,設(shè)于午門外。
日頭漸高,百姓仍聚在宮門前不肯散去。昨夜慶典雖因刺客中斷,但帝妃無恙,消息傳開后,街頭巷尾都在議論新政共治之事。有人歡喜,也有人擔(dān)憂,說女子干政非國之福。
到了正午,鐘聲響起。裴硯從金鑾殿走出,玄袍加身,龍紋在陽光下閃著冷光。他一步步登上午門高臺,身后跟著沈知微。
臺下百官列隊而立,百姓擠滿廣場。風(fēng)揚起她的鳳袍一角,白玉簪在日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
她站在高臺邊緣,目光掃過人群。有老者拄杖而立,有婦人抱著孩子踮腳張望,還有幾個少年穿著粗布衣裳,眼神亮得發(fā)燙。
就在這時,幾名老臣突然跪倒在地。其中一人顫聲道:“陛下!祖宗之法不可輕廢!嫡庶之別乃禮之根本,若廢此制,天下必亂!”
旁邊幾人也跟著叩首,聲音哽咽。他們是世家出身,家族延續(xù)靠的就是嫡長繼承。如今要改,等于動了他們的根。
沈知微沒說話。她只是抬起手,示意禁軍退后一步。然后她看向那些跪著的人,聲音不高,卻清晰傳遍全場:“你們口中的祖宗之法,曾讓多少寒門子弟埋骨荒野?多少庶出子女含冤而終?我母親被人拖出府門那天,也是這樣的晴天。她沒犯錯,只因為她不是正妻所生?!?/p>
臺下一片寂靜。
她從懷中取出火折,蹲下身,點燃了火盆里的干柴?;鹧骝v地竄起,映紅了她的臉。
“今天燒的不是一本書,”她說,“是壓在千萬人頭上三百年的枷鎖?!?/p>
火苗舔上《嫡庶辨》的邊角,紙頁卷曲、焦黑,字跡一點點消失。風(fēng)一吹,灰燼飛起,像一群褪色的蝶。
裴硯上前一步,站到她身旁。他的聲音沉穩(wěn)有力:“朕為庶子登極,深知此痛。今日昭告天下——自朕始,大周不再問出身,只論才能德行。凡我子民,皆可憑本事入仕、承業(yè)、立功?!?/p>
他說完,抬手一揮。禁軍立刻打開宮門兩側(cè)的榜架,三份文書同時展開。
第一份是“寒門入仕錄”,十年來通過科舉晉升的官員名單密密麻麻,許多人名字旁標注著“庶出”“孤貧”字樣。
第二份是“女子科舉榜”,各地女學(xué)子登第者姓名按州郡排列,最上方赫然寫著滄州林氏女,以策論第一入選翰林院見習(xí)。
第三份是“醫(yī)館惠民冊”,記錄全國免費醫(yī)館救治人數(shù)已達八十六萬七千余人,僅滄州一地就超十萬。
百姓看著看著,有人開始低聲念出名字,那是他們認識的郎中、鄰居、親戚的孩子。一個老農(nóng)忽然哭出聲:“我兒子去年病得起不來,大夫說藥全免,還送了三天飯……他現(xiàn)在能下地種田了!”
周圍的人跟著紅了眼眶。
“皇后娘娘千歲!”不知誰喊了一聲。
接著是第二個,第三個。很快,成千上萬人齊聲高呼:“皇后娘娘千歲!陛下圣明!天下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