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六年的初夏,當林楓親率得勝之師,搭乘火車從遼東星夜兼程趕回時,西山保衛(wèi)戰(zhàn)的硝煙已然散去,但空氣中仍彌漫著劫后余生的凝重與勝利的狂喜。
鋼鐵列車駛入滿目瘡痍卻又旗幟招展的西山站。林楓走下火車,看到的是一張張疲憊卻寫滿堅毅的面孔,是盧象升、陳文淵、沈墨、王鐵柱等核心成員眼中難以抑制的激動,以及無數(shù)軍民眼中那如同看待救世主般的崇敬與依賴。
沒有過多的寒暄,林楓第一時間巡視了受損的工坊,慰問了傷員,安葬了陣亡的將士。在黑山峪的陣地上,他久久佇立,看著那些尚未完全清理干凈的戰(zhàn)斗痕跡,沉默不語。
“伯爺,”盧象升聲音沙啞地匯報,“此戰(zhàn),我軍第二步兵旅及民兵預備役,陣亡兩千三百余人,傷者逾五千。但來犯的十萬朝廷大軍,被我軍斃傷俘獲超過四萬,余者已潰退至昌平一帶,短期內(nèi)再無進攻之力?!?/p>
林楓重重地拍了拍盧象升的肩膀,一切盡在不言中。這位前明名將,用他的忠誠和血性,贏得了西山上下徹底的尊敬。
西山保衛(wèi)戰(zhàn)的慘敗,以及林楓攜雷霆之勢從遼東凱旋的消息,如同最后兩根稻草,徹底壓垮了本就搖搖欲墜的明朝中央權威。
崇禎皇帝在深宮中,聽聞前線潰敗、林楓回師的消息后,面如死灰,徹底陷入了絕望。他罷黜了楊嗣昌,卻再也無法挽回崩塌的局勢。各地督撫、總兵,要么如同宣府楊國柱般保持中立觀望,要么開始暗中與西山聯(lián)絡,尋求在新格局下的位置。朝廷的政令,幾乎不出京畿。
天下,已然易主。
在陳文淵、盧象升、顧炎武、張溥等核心成員的再三勸進下,以及西山軍民“萬民書”的懇請中,林楓沒有選擇稱帝。
在崇禎六年六月的一天,于西山鎮(zhèn)中心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典禮。林楓站在高臺之上,面對下方如山如海的人群,發(fā)表了被后世稱為《西山宣言》的講話。
他沒有穿龍袍,依舊是一身簡潔的深色服飾。
“今日,我們站在這里,并非為了改朝換代,重復那千年不變的循環(huán)!”他的聲音通過格物院改進的擴音裝置,清晰地傳遍全場,“我們是為了打破這個循環(huán)!是為了開創(chuàng)一個全新的時代!”
“我們不要一家一姓之天下,我們要的是天下人之天下!”
“我們不要空洞的仁義道德,我們要的是格物致知,實干興邦!”
“我們不要腐朽的官僚特權,我們要的是法度嚴明,人人平等!”
“從今日起,大明王朝已成為歷史!新的篇章,由我們共同書寫!這個新的共同體,名為——‘華夏聯(lián)邦’!年號——‘啟明’!”
他沒有接受“皇帝”的稱號,而是在萬民擁戴下,接受了“聯(lián)邦執(zhí)政官”的職務,任期十年,統(tǒng)領軍政大權。
新的政權,以林楓在西山建立的體系為藍本,迅速搭建起全新的架構。
聯(lián)邦議會:作為最高立法和監(jiān)督機構,初期由各州(原各省改造)、軍隊、格物院、工商界推舉代表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