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啊……”他喃喃自語。劉盈若有不測,一位幼主登基,主少國疑,權臣秉政,甚至太后臨朝……這幾乎就是呂后時期的翻版,只是主角可能換成了別的外戚或功臣。這對遠離中樞的北地而言,是福是禍?
“王爺,此事關乎國本,是否要提前做些準備?”公孫闕低聲問道。
李凌緩緩搖頭:“此刻長安,如同一個即將噴發(fā)的火山口,任何外部的輕舉妄動,都可能引火燒身。我等的‘冬藏’之策,正為應對此等變局。傳令下去,此消息嚴格封鎖,僅限于我等幾人知曉。北地一切如常,加強內(nèi)部管控,尤其注意流言防范。情報網(wǎng)絡,全力聚焦長安,我要知道每一點細微的變化!”
十一月初,北地普降大雪,天地間銀裝素裹,一片蒼茫。嚴寒仿佛凍結了一切,卻也使得任何非常規(guī)的活動都更加顯眼。就在這極端天氣中,公孫闕的探子冒死傳回更確切的消息:皇帝劉盈已病入膏肓,太醫(yī)束手。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重臣連日密議于禁中,京城南北兩軍調動頻繁,戒備森嚴。一種大戰(zhàn)將至前的壓抑氣氛,籠罩著長安。
與此同時,朔方都督蟲達那邊也有了異動。他麾下的一支精銳騎兵突然向東南方向移動,駐扎地更靠近長安方向,雖未進入北地郡界,但其意圖令人費解。是奉了密令?還是自行其是,準備在可能到來的變局中有所作為?
這些消息碎片,拼湊出一幅帝國最高權力即將發(fā)生更迭的驚心動魄的圖景。
李凌在溫暖的書房內(nèi),對著地圖和這些冰冷的情報,面色凝重。炭火盆噼啪作響,卻驅不散他眉宇間的寒意。
“勃兄,子通先生,高順將軍,”他沉聲對三位心腹道,“京師大變,恐在旦夕之間。這個冬天,將是我北地面臨的關鍵考驗期?!?/p>
周勃憂心道:“王爺,若陛下真有不幸,新君繼位,朝局必然動蕩。我等遠在邊陲,當如何自處?”
“靜觀其變,穩(wěn)守根本。”李凌斬釘截鐵,“無論長安誰主沉浮,我北地擁兵糧足,治理井井有條,邊陲寧謐,便是最大的資本。當下首要之務,是確保北地自身鐵板一塊,亂不起來!勃兄,民政方面,要確保越冬物資發(fā)放到位,嚴防民變;子通先生,嚴密監(jiān)控內(nèi)部,杜絕任何謠言傳播;高順將軍,軍隊進入最高戒備狀態(tài),但對外依舊示以常態(tài),沒有我的命令,一兵一卒不得妄動!”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銳光:“同時,要做好一切準備。一旦新朝確立,無論其態(tài)度如何,我北地都要有相應的應對之策。是表忠稱臣,還是……以備萬一,皆需未雨綢繆。”
十一月的北地,在漫天風雪中,顯得格外寂靜而凝重。狄道城如同一頭蟄伏的巨獸,在嚴寒中保持著體溫與警惕。城內(nèi),百姓們圍爐取暖,生活如常;郡府與軍營中,卻彌漫著一種無形的緊張。信使的身影,在風雪中艱難地穿梭,連接著北地與那遙遠而動蕩的權力中心。
李凌深知,這個冬天,將遠比以往任何一個冬天都要漫長和寒冷。帝國的命運,或許就在未來的某一場風雪中決定。而北地的未來,也將在這一場巨大的變局中,迎來新的篇章。他現(xiàn)在所能做的,便是藏鋒斂鍔,靜心等待,等待那一聲來自東方的、注定將震動天下的驚雷。
【史料記載】
*官方史·漢書·高后紀:“高后五年冬,北地靖王凌謹守邊備,吏民安堵?!?/p>
*家族史·始祖本紀:“高后五年冬,凌公得長安密報,知帝盈病篤,朝局暗涌。遂定‘冬藏待變’之策:藏糧固倉,藏兵精訓;藏智于學館,藏訊廣偵京畿;外示斂跡,內(nèi)備非常。時朔方蟲達異動,北地于風雪中靜觀京華巨變?!?/p>
*宗教史·紫霄神帝顯圣錄:“聞漢帝疾重,上帝令圣域深藏,密偵朝局,靜候天命?!?/p>
*北地秘錄·凌公冬藏待變:“長安帝病危,李凌令北地外示沉寂,內(nèi)實高度戒備,廣布耳目于京師,全力應對可能之朝局巨變?!?/p>
(第二百八十八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