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顯著的變化發(fā)生在軍中。高順精心挑選了約千余名最精銳、最忠誠的士卒,分為數(shù)批,以“夏季野外拉練”的名義,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常駐營地,消失在西北方向的崇山峻嶺之中。他們的訓練極其艱苦,餐風飲露,跋山涉水,進行著遠超常規(guī)的高強度戰(zhàn)術演練。狄道周邊的百姓,偶爾能聽到遠山深處傳來的、隱約的喊殺聲與號角聲,但只以為是軍隊尋常操練,并未過多在意。軍營里,工匠營的爐火日夜不息,叮叮當當?shù)那么蚵暟殡S著工匠們的爭論,新的軍械正在試驗和改進。
七月流火,天氣最為酷熱。李凌卻并未安居王府避暑,而是在高順的陪同下,輕車簡從,冒著酷暑,視察了狄道城外的軍屯田,檢閱了留守部隊的小型操演,甚至還秘密前往西北山區(qū)的一處臨時營地,觀看了精銳部隊的野外對抗演練??吹绞孔鋫冊趷毫迎h(huán)境下展現(xiàn)出的堅韌和戰(zhàn)斗力,李凌深感欣慰。
“順將軍,辛苦了。此等虎賁,方是我北地真正的依仗。”李凌望著山下正在演練迂回包抄的小隊,贊許道。
“王爺放心!末將定將這些兒郎,磨煉成北地最鋒利的戰(zhàn)刀!”高順慨然道。
與此同時,公孫闕的情報網(wǎng)絡也開始傳來一些有價值的反饋。派往各地的“歷練”學員,初步適應了環(huán)境,開始傳回一些基層的、卻真實的信息。而向西向北派出的探子,也陸續(xù)發(fā)回關于匈奴各部最新動向、以及河西走廊一些羌胡小部落情況的零星信息,雖然瑣碎,卻讓李凌對更廣闊的外部世界有了更具體的認知。
七月中旬,一個看似平常卻意味深長的消息從長安傳來:皇帝劉盈下詔,褒獎一批治理有方、邊陲安寧的郡守藩王,其中提到了北地郡“政通人和”,靖王李凌“忠勤可嘉”,并賞賜了一些錦帛。這份詔書,可視為對新朝宣慰使考察結(jié)果的正式確認和肯定。
消息傳至狄道,北地上下自然一片歡欣。但李凌在接到詔書時,卻顯得異常平靜。他在謝恩表中,一如既往地謙卑感恩,將功勞歸于皇帝圣明和將士用命。
私下里,他對周勃等人言道:“此乃錦上添花,固然可喜。然,愈是受褒獎,愈需謹言慎行。我等‘礪鋒’之舉,更要隱秘扎實,絕不可因一時之譽而忘乎所以。須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p>
“臣等明白!”周勃等人肅然應道,深知王爺所慮深遠。
盛夏的北地,在烈日下默默積蓄著力量。田野里的莊稼在陽光雨露中灌漿結(jié)實,軍營中的利刃在艱苦磨礪中愈發(fā)鋒芒,官署里的制度在嚴格考課中逐步完善,那撒向遠方的諜報網(wǎng)絡,如同蔓延的根須,悄然汲取著外界的信息。李凌坐鎮(zhèn)狄道,運籌帷幄,將這段難得的和平期,變成了北地實力又一次質(zhì)的飛躍的加速期。他深知,眼前的寧靜只是暫時的,帝國未來的政治波瀾、北方草原潛在的威脅,都要求北地必須擁有更強大的實力和更敏銳的洞察力。這個盛夏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錘煉,都是在為應對那未知卻必然到來的雷霆變局,做著最堅實的準備。
【史料記載】
*官方史·漢書·高后紀:“高后五年夏,北地靖王凌勸農(nóng)桑,修武備,吏治澄清,邊郡益安。”
*家族史·始祖本紀:“高后五年六七月,凌公得新朝褒獎后,定‘盛夏礪鋒’之策。令周勃行吏員考成連坐、賞巧工、設逆旅,以提質(zhì)政;公孫闕秘遣學吏館優(yōu)異者四方歷練,廣布偵騎于河西漠南,深探胡情;高順精擇銳卒,輪番入深山秘訓狠課,并督工匠改良軍械。北地于外譽之下,反加緊內(nèi)修,人才、軍旅、耳目三鋒并礪,實力潛滋暗長?!?/p>
*宗教史·紫霄神帝顯圣錄:“新朝褒獎至,上帝令礪圣才,秘練圣兵,廣布圣聽,圣域之力暗增?!?/p>
*北地秘錄·凌公盛夏礪鋒:“得長安嘉獎,李凌不矜不伐,反借此良機,大力推行吏治考成、派遣精英歷練、深入荒野練兵、廣撒探子西行,北地綜合實力于盛夏中悄然提升?!?/p>
(第二百八十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