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瓜果,按照人頭和工分,公平地分配到每家每戶,以改善軍戶家庭的飲食結構。吃不完的瓜果,則被運到市集上,與西蕃部族交換肉食、奶酪和皮毛。
小溝中的一部分,還被黃意巧妙地引導,穿越數(shù)十里的戈壁灘,最終成功流入了龍勒和榆安這兩座城池。城內原本緊缺的飲用水源得到了有效的補充,極大地緩解了城池擴張的瓶頸。
當然,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起初,當清澈的河水第一次流過那些干涸了千百年的沙地時,幾乎是瞬間就被饑渴的土壤吸收得一干二凈,仿佛從未出現(xiàn)過。隨著潁水源源不斷地注入,沙土層逐漸被浸潤、飽和。流淌的水開始越走越遠,不再輕易下滲,最終流入了目的地。
但謝喬很清楚,三十萬人口絕不是上限,她還要更多的人口,這片土地的承載量還可以上擴。僅憑潁水目前分流過來的這一部分水量,要支撐領地內日益增長的人口和農(nóng)業(yè)發(fā)展,一定不夠。而且,還有一個嚴峻的問題西涼的冬季酷寒無比,穎水也處在結冰期內,冬季河水會結冰封凍,屆時灌溉和部分供水都將中斷。
這個冬天溝渠就封凍了長達兩個多月,幸好黃意和謝均下令提醒百姓在家中儲水,又降了大雪,才沒有導致旱災發(fā)生。
必須找到更穩(wěn)定、更龐大的水源。
謝喬的目光投向遙遠的南方,那里還沒有被點亮,只有熟悉的輪廓。
一個大膽的念頭在腦海中逐漸成形。
等以后[空間傳送符]積攢得足夠多了,或許可以去一趟珠崖。
根據(jù)她原世界的記憶,此時的海南島,尤其是萬泉河所在的區(qū)域,應該還處于相對原始、人煙稀少的狀態(tài)。如果能利用[空間傳送符]的偉力,將溫暖濕潤的萬泉河水,跨越千山萬水,引入干旱的西涼隔壁。甚至,更進一步,再將南海的海水,引入玉門關外那片廣袤無垠的荒漠。
南海終年溫暖,四季如春。將大量的溫水引入西涼,利用水體巨大的比熱容特性就像后世地理課本上說的大西洋暖流調節(jié)北歐氣候那樣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西涼冬季那令人絕望的嚴寒氣候。
這個想法太過宏偉,甚至有些瘋狂。
但謝喬看著輿圖內的基業(yè),境內超過三十萬依賴她生存的軍民,心中改造天地的沖動,便不由自主地滋生。
將滄海之水引入戈壁,讓瀚海變桑田,這聽起來如同神話,但未必不能成為現(xiàn)實。
在原世界,她的民族,是何其偉大的民族。他們勤勞勇敢,身具改天換地的勇氣,一步一個腳印,自力更生,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移山填海,被賦予基建狂魔的稱號。
身為其中的一份子,謝喬與有榮焉,且完美繼承其基因。
謝喬深吸一口氣,將這些過于遙遠、需要龐大資源支撐的構想暫時壓下。
水的問題暫且擱置,謝喬的思緒轉向了另外的方向她的終極目標是掃蕩諸侯,統(tǒng)一天下十三州。
戰(zhàn)爭是不可避免的。
行軍作戰(zhàn),離不開兩樣核心:能征善戰(zhàn)的士卒,以及源源不斷的后勤補給。
后者,如今有了初步的保障。
榆安以西,高山牧場在持續(xù)運轉中。三面環(huán)山,一面是城墻的牧場,內部全部鋪上了神奇草場,里側散養(yǎng)著大量的牛、羊、馬、駱駝。外側雞、鴨、兔、鵝養(yǎng)在籠子里,鴨、鵝定期放到旁邊的水泊中。豬養(yǎng)在圈中。
這個牧場,如同一臺的生產(chǎn)機器,每日產(chǎn)出大量的肉、蛋、奶。屠宰后的牲畜被迅速處理,肉塊按部位分割,雞舍鴨欄每日拾取的蛋堆積如小丘,需要好幾個筐才能裝完,擠奶的牧戶擠出白色的奶液注入木桶。
產(chǎn)出的雞蛋與鮮奶,其中固定的一部分,會準時送達榆安城的官學。孩子們的身體需要足夠的營養(yǎng),這是未來的根基。宰殺的雞鴨鵝的翎羽,專門送入工坊,以制作羽箭。剩余的產(chǎn)物,連同分割好的肉塊,都分門別類,仔細包裝后,送入時間凝滯的[大倉]中存儲。
緊鄰牧場不遠的地方,還有一片同樣由謝均料理的官方農(nóng)場。
這片農(nóng)場面積不大,大約只有兩千個平方。農(nóng)場所用的土地,大部分是中級神奇土壤,還有約四百塊高級神奇土壤。
這片農(nóng)場的功能,被定位為調節(jié)器。它不追求單一作物的最大化生產(chǎn),而是根據(jù)當前的具體需求來決定種植內容。倉庫里缺糧了,便立刻翻整土地,播種下耐旱高產(chǎn)的粟米或麥種。餐桌上蔬菜種類少了,便種下水靈的菘菜、芥菜。市面上瓜果價格上漲了,便栽種下西瓜、甜瓜的秧苗。
農(nóng)場的運作保持著全天候的節(jié)奏。一旦成熟,便立刻組織人手進行采摘、收獲,然后迅速清理田地,播撒下新一輪的種子。收獲的糧食、蔬菜、瓜果,同樣經(jīng)過清點、分類,整齊地碼收入[大倉]。
謝喬去榆安縣府查看過[大倉],儲量的圖標在緩慢而穩(wěn)定地增長,各種物資的條目越來越豐富。這不僅是三十萬軍民的儲備糧,更是未來支撐更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的堅實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