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畢,正當謝喬準備告退動身,帳外親兵來報:信陽令閻忠求見。
閻忠?皇甫嵩眉頭微蹙,此人罷官歸鄉(xiāng),此時前來所為何事?請他進來。
不多時,一位面容清癯、眼神銳利的文士步入帳中,正是閻忠。他先向皇甫嵩行禮,目光掃過一旁的謝喬,略有遲疑。
閻伯道,別來無恙?;矢︶允疽馑槐囟喽Y,有何要事,但說無妨。
閻忠看了一眼旁邊的謝喬,欲言又止,對皇甫嵩低聲道:皇甫公,此事關重大,恐不便有外人在場。
皇甫嵩擺了擺手,語氣坦然:昭奕乃我信重之人,非外人也。伯道盡可直言。
閻忠不再猶豫,深吸一口氣,上前一步,壓低了聲音,娓娓道來:夫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而不旋踵者,機也。故圣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fā)。今將軍遭難得之運,蹈易解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fā),將何以享大名乎?
今將軍受鉞于暮春,收功于末冬,兵動若神,謀不再計,旬月之間,神兵電掃,攻堅易于折枯,摧敵甚于湯雪。雖湯、武之舉,未有高于將軍者。身建高人之功,北面以事庸主,將何以圖安?[1]
閻忠突然話鋒急轉(zhuǎn),語出驚人:今黃巾已平,皇甫公威震天下,手握重兵,聲望如日中天!而漢室衰微,閹宦弄權(quán),朝政敗壞,天下離心。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皇甫公何不
他的話沒有說完,但意思已經(jīng)極其明顯勸皇甫嵩趁此機會,效仿古之權(quán)臣,奪取朝政大權(quán),甚至更進一步!
他認為皇甫嵩有能力順時而動,取代衰朽的漢室,自立以安定天下。
皇甫嵩聞言,臉色驟變,猛地一拍桌案,厲聲喝道:住口!汝安敢出此大逆不道之言!吾世食漢祿,深受國恩,豈能行此不忠不義之事!速速退下!念在舊日情分,吾不追究,若再敢妄言,休怪吾不念舊情!
他忠于漢室之心,可見一斑。閻忠的這番話,無疑觸碰了他的底線。
閻忠臉上露出一抹失望之色,他看著皇甫嵩,似乎還想再說些什么,但看到皇甫嵩決絕的神情,最終只是長嘆一聲,躬身行了一禮:既如此,忠告退。
說罷,他轉(zhuǎn)身落寞地走出了大帳。
謝喬站在一旁,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剛才發(fā)生的這一段,在史書上亦有記載。
閻忠此人,有膽識,有眼光,更能看清天下大勢,只是選錯了勸說的對象。
皇甫嵩忠誠可嘉,但也因此錯失了改變歷史走向的機會。
看著閻忠落寞離去的背影,謝喬心中一動。這樣的人才,不能放過!
她向皇甫嵩告辭,快步追了出去。
在遠離中軍大帳的一處僻靜角落,她攔住了閻忠。
閻先生,請留步。
閻忠停下腳步,回頭看著追上來的謝喬,眼中帶著疑惑:謝府君尋忠,不知有何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