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雖已窺見孫兒布局,但聽其直言“偽”字,仍覺心頭微震。
朱雄英語速加快,目光清明。
“魏晉之際,風氣已悄然轉移?!?/p>
“昔日推崇的大一統(tǒng)理念與血親復仇精神,漸漸失去了市場。”
“畢竟,九世之仇皆可報的信念,容易激起動蕩,統(tǒng)治者不愿治下之人懷揣如此激烈的情懷?!?/p>
“于是,仁的概念被重新提起,禮的規(guī)范也被再度強調(diào)?!?/p>
“但此仁此禮,早已不是春秋時期的原貌?!?/p>
“實為后世儒者依據(jù)時局作出的新解?!?/p>
“孔子所傳之言有限,后來孟子倡性善,荀子論性惡,各執(zhí)一說?!?/p>
“每個時代都需要適合自身的治理方式,儒家也不斷調(diào)整話語體系。”
“為的是與權力結構相合,構建有序社會,提供選才機制?!?/p>
“使其主張能融入現(xiàn)實,支撐政權穩(wěn)固?!?/p>
“儒家從未停滯,始終隨勢而動。”
“歷經(jīng)隋唐變革,兩宋發(fā)展,直至今日大明江山,儒學面貌早已幾經(jīng)更迭?!?/p>
“尚武之氣逐漸退潮,被文治教化所取代?!?/p>
“仁義道德、行為準則,則日益成為主流價值。”
“這并非倒退,反而有助于內(nèi)部安定?!?/p>
朱雄英語氣平穩(wěn),條理清晰。
他意在說明:儒學本就處于持續(xù)演變之中。
抓住這一根本點,他的主張便有了立足之地。
既然如此,以“四書五經(jīng)”為核心的科舉制度,自然也可更改。
話鋒一轉,他加快節(jié)奏,直入主題。
“如今提倡培養(yǎng)工匠,許多老派儒臣視為動搖根本之舉,以為是要廢除舊有科舉?!?/p>
“其實不然?!?/p>
“這只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又一次調(diào)整?!?/p>
“漢代用人,靠察舉,由地方賢達推舉人才?!?/p>
“到了魏晉,風氣轉變,九品中正制取而代之,將人分等第,定高下?!?/p>
“及至隋唐,才真正開啟科舉之路?!?/p>
“但那時的科舉,并不拘泥于一經(jīng)一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