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q0v9l"><label id="q0v9l"></label></tr>

        <td id="q0v9l"><ruby id="q0v9l"></ruby></td>
        1. <table id="q0v9l"><option id="q0v9l"></option></table>
          <acronym id="q0v9l"></acronym>
        2. <acronym id="q0v9l"><label id="q0v9l"><listing id="q0v9l"></listing></label></acronym>
            <table id="q0v9l"></table>
          1. <pre id="q0v9l"><strong id="q0v9l"><xmp id="q0v9l"></xmp></strong></pre>

            黑巖小說

            黑巖小說>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誰死了 > 第347章 薪火相傳!(第1頁)

            第347章 薪火相傳?。ǖ?頁)

            《知否札記》成冊,并被顧廷燁鄭重地譽為“傳家之寶”后,如何將其中的智慧有效地傳遞給后代,便成了明蘭接下來思慮的重點。她深知,再珍貴的典籍,若只是束之高閣,便與廢紙無異。唯有被閱讀、被理解、被踐行,其價值方能真正顯現(xiàn)。因此,她并未急于一次性將手札示于所有兒孫,而是選擇了一種更為循序漸進、因人而異的方式,如同一位耐心的園丁,根據(jù)不同花木的習性,分別澆灌,以期每一株都能從中汲取最適合自身的養(yǎng)分。

            第一個讀到《知否札記》的,自然是已承襲爵位、肩負家族重任的長子團哥兒。在一個父子二人于外書房商議完軍務和家事的午后,顧廷燁親自將那只紫檀木匣取出,置于案上。他神色肅穆,對團哥兒道:“此乃你母親耗費數(shù)年心血,撰寫的《知否札記》。其中所載,非尋常閨閣筆墨,乃是我顧家立身、持家、處世、育人之精髓所在,亦是汝母一生智慧之結晶。你身為宗子,未來一族之望,需得先行細讀,深研其中三昧,不僅身體力行,更需領會其精神,將來方能正確引導家族方向?!?/p>

            團哥兒早已聽聞母親在撰寫手札,此刻見父親如此鄭重,立刻躬身應下,雙手接過木匣,只覺得入手沉甸,仿佛接過的是一份千鈞重擔。他回到自己院中,屏退左右,在燈下虔誠地翻開第一頁。這一讀,便是數(shù)個不眠之夜。他看到了母親筆下那個隱忍而智慧的盛家庶女,看到了她初入侯府時的審慎與籌謀,更看到了她如何一步步將偌大的侯府打理得井井有條,如何與父親相互扶持,度過朝堂與家族內(nèi)外的重重風波。其中關于平衡家族內(nèi)部關系、管理仆役、應對突發(fā)變故、乃至與軍中將領家眷往來交際的細致描述,許多都是他作為男子不曾留意或未曾深想的,此刻讀來,只覺茅塞頓開,以往一些模糊不清的治家理念,頓時變得清晰明朗。尤其是明蘭關于“責任”與“擔當”的闡述,結合她支持父親軍政、創(chuàng)辦女學等事,讓他對“光耀門楣”四字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這不僅是建功立業(yè),更是維系家族內(nèi)部和諧穩(wěn)定、培養(yǎng)后繼人才、樹立良好門風的綜合體現(xiàn)。團哥兒讀罷,心中對母親的敬佩之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帶著滿心的感悟與思考,再次與父母長談,將書中不解之處或與當下家族事務關聯(lián)緊密之處,一一請教,明蘭與顧廷燁皆悉心解答,父子、母子之間的精神傳承,在這一問一答中,悄然完成。

            緊接著,明蘭又將《知否札記》傳閱給了次子。次子身在翰林院,性情更偏文雅沉靜。明蘭特意在手札中夾了一頁短箋,上面寫著:“汝性聰敏,然身處清流,更需明辨是非,持身以正。書中關于立身處世、交友識人、乃至在官場中保持風骨與智慧的篇章,望你細讀。學問文章是根基,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莫要困于書齋一隅?!贝巫邮盏绞衷?,讀了母親的信,心中感動。他仔細閱讀了那些關于官場觀察、人情世故的部分,雖明蘭所述多為侯府視角,但其間透露出的人性洞察與處事原則,卻具有普遍意義。他結合自身在翰林院的見聞,更深切地體會到母親所說的“不阿附、不營私”之艱難與可貴,也對如何在保持自身原則的前提下,妥善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有了新的認識。讀完,他特意休沐一日,回府與母親長談,坦言此書于他,如同在迷霧中點亮了一盞燈,使其在清貴卻并非凈土的書海官場中,方向更加明確。

            對于已經(jīng)出嫁的女兒們,明蘭則采取了另一種方式。她并未將厚厚的手札原本送去,而是命心腹丫鬟,連同府中可靠的文書先生,將手札中與女子持家、夫妻相處、教養(yǎng)子女、立身處世密切相關的內(nèi)容,精心挑選出來,單獨抄錄成冊,并附上她親筆所寫的序言,說明此乃母親平生心得,盼對她們各自經(jīng)營家庭有所助益。女兒們收到這份特殊的“嫁妝”,無不珍而重之。她們在夫家,身份各異,境遇不同,但手札中母親那些充滿智慧的話語,諸如如何平衡婆媳關系、如何管理陪嫁仆役、如何在夫家樹立威信又不失溫婉、如何教育子女使其賢孝有成等等,都給了她們極大的精神支持和實際指導。長女在回信中提到,她依照手札中所言處理了一樁棘手的妯娌糾紛,效果奇佳,引得夫君也對她刮目相看。小女兒則說,將書中關于童蒙教養(yǎng)的歌謠念給孩兒聽,孩兒不僅喜歡,竟也懵懂記下了一些道理??吹脚畠簜兊纳钜蜃约旱慕?jīng)驗而更加順遂,明蘭深感欣慰。

            而對于逐漸長大成人、開始明事理的孫輩,如顧錚、顧珣等人,明蘭的傳授則更加注重引導與啟發(fā)。她并不會要求他們通讀全本,而是會選擇適當?shù)臅r機,結合他們正在經(jīng)歷或可能即將面對的事情,從手札中選取相關的段落,講給他們聽。例如,當顧錚在武藝上取得進步略顯驕矜時,明蘭便會拿出論述“富貴不淫”、“謙遜進取”的篇章,與他一同閱讀討論;當顧珣開始接觸家族事務,對管理下人感到困惑時,明蘭便會讓他看關于“恩威并施”、“識人用人”的段落,并結合實例為他講解。她更鼓勵孫輩們主動提問,就他們感興趣的或困惑的問題,到手札中去尋找答案,或者來與她探討。這種互動式的學習,使得《知否札記》對孫輩而言,并非一本枯燥的訓誡,而是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輩,在與他們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親切而受益無窮。

            明蘭的這種分層、分批、有針對性的傳授方式,確保了《知否札記》的內(nèi)容能夠最大程度地被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性情的子孫所理解和接受。她播下的這顆智慧的種子,正在顧氏家族肥沃的土壤中,悄然生根發(fā)芽。

            已完結熱門小說推薦

            最新手机av一区二区三区_一级毛片在线_国产欧美激情视频免费看

                  <tr id="q0v9l"><label id="q0v9l"></label></tr>

                  <td id="q0v9l"><ruby id="q0v9l"></ruby></td>
                  1. <table id="q0v9l"><option id="q0v9l"></option></table>
                    <acronym id="q0v9l"></acronym>
                  2. <acronym id="q0v9l"><label id="q0v9l"><listing id="q0v9l"></listing></label></acronym>
                      <table id="q0v9l"></table>
                    1. <pre id="q0v9l"><strong id="q0v9l"><xmp id="q0v9l"></xmp></strong></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