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蘇建國特意請了半天假。他換上了那件肘部打著整齊補丁、洗得發(fā)白的工裝,頭發(fā)用水仔細抿過,試圖讓自己看起來盡量“體面”些。一夜未眠,他深陷的眼窩里布滿了更深的陰影,喉嚨里的鐵銹味仿佛也更重了。但他挺直了佝僂的背脊,揣著一顆沉重又帶著一絲微弱期盼的心,踏進了紅星小學的大門。
辦公室里,曉光的班主任——那位頭發(fā)花白、總是笑瞇瞇的李老師,接待了他。然而,當蘇建國壓抑著情緒,盡量客觀地陳述了昨天發(fā)生的事情,提到“野孩子”、“拖油瓶”這些字眼時,李老師臉上那慣常的、溫和的笑容變得有些勉強和疏離。
她推了推老花鏡,語氣帶著一種程式化的、見慣了“小孩子打鬧”的疲憊:“哎呀,蘇曉光家長,您先別激動,坐,坐。”
她給蘇建國倒了杯白開水,聲音放緩,帶著一種息事寧人的調子:“小孩子嘛,尤其是這個年紀的男孩子,調皮搗蛋,口無遮攔,那是常有的。有時候說話是沒輕沒重,可能也不知道那些話到底有多傷人。劉小軍那孩子我是知道的,皮是皮了點,但本質不壞…”
蘇建國的心一點點沉下去。他握著水杯的手指微微收緊,指節(jié)泛白:“李老師,這不是簡單的調皮。這些話…太傷人了。我們光光回家哭得差點背過氣去…”
“理解,理解?!崩罾蠋熯B連點頭,語氣卻依舊輕飄飄的,“孩子受了委屈,家長肯定心疼。這個我特別理解。不過呢,咱們做家長的,有時候也得放寬心。學校這邊呢,我肯定會找劉小軍談談,嚴肅批評他!怎么能這么說話呢?太不像話了!”
她的話聽起來像是在處理,但每一個字都透著一股“沒必要上綱上線”的味道。蘇建國甚至敏銳地捕捉到她眼神里一閃而過的不以為然,那眼神仿佛在說:為了這么點孩子間的口角,值得家長專門請假跑來一趟嗎?
“李老師,”蘇建國的聲音低沉下來,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懇求和不甘,“這不是一次口角。我怕…怕以后還有別的孩子跟著學…我們光光她…情況特殊,心思敏感,經不起…”
“哎喲,您放心!”李老師打斷他的話,臉上的笑容更加敷衍,“咱們學校的風氣還是好的。我會在班上強調,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不能搞人身攻擊。至于蘇曉光同學嘛…”她頓了頓,語氣變得有些微妙,“…孩子確實挺文靜內向的,可能也不太合群?家長平時也多鼓勵鼓勵她,開朗一點,主動和同學玩在一起,可能就好了嘛。有時候孩子被孤立,自身也可能有點原因,對吧?”
這話像一根冰冷的針,輕輕巧巧地,就將一部分責任推回到了曉光自己身上。仿佛她被欺負,是因為她不夠“開朗”,不夠“合群”。
蘇建國只覺得一股寒氣從腳底板直沖頭頂。他張了張嘴,還想再說什么,卻發(fā)現所有的語言在李老師這種圓滑的、不著力的“和稀泥”態(tài)度面前,都變得蒼白無力。
他還能說什么?拍桌子要求嚴懲?對方只是個孩子。要求對方家長道歉?李老師顯然不想把事情鬧大。他一個渾身油污的窮工人,在這位看起來溫和實則疏離的老師面前,所有的憤怒和焦慮,都像是砸進棉花里的拳頭,無聲無息,徒留自己內傷。chapter_();
最終,他幾乎是麻木地聽著李老師又說了幾句“會加強教育”、“家長放心”的套話,然后被客氣地送出了辦公室。
走出教學樓,冰冷的秋風吹在他臉上,他卻感覺不到絲毫涼意,只有胸腔里那股憋悶的、無處發(fā)泄的怒火和巨大的失望在灼燒。
他知道,這事,大概率就這么“和稀泥”和過去了。
果然。第二天,曉光紅腫著眼睛去上學。李老師確實把劉小軍叫到辦公室批評了幾句。但所謂的“批評”,對于劉小軍那種皮慣了的孩子來說,根本不痛不癢。他甚至出來的時候,還沖著曉光的方向做了個鬼臉。
而李老師在班會上,也只是不痛不癢地說了句“同學之間要互相尊重,不要給同學起外號”,輕描淡寫,甚至沒有點明任何事情。
這點微不足道的“處理”,不僅沒有遏制住不良風氣,反而像是一種默許。孩子們都是最敏感的觀察家,他們能迅速捕捉到老師的態(tài)度和“風向”。
于是,曉光的處境并沒有好轉,甚至變得更加微妙。
明顯的、大聲的辱罵或許減少了。但那種無形的、更加傷人的孤立和排擠,卻開始像空氣一樣彌漫開來。
跳房子、丟沙包時,很少有人再主動叫她。分組活動時,她總是最后被剩下的那個。她的文具盒不小心掉在地上,很少有人會幫她撿,反而會投來一種異樣的目光。課間,她常常一個人坐在座位上,或者獨自去墻角看那幾株漸漸長大的牽?;ㄓ酌?。偶爾能聽到旁邊飄來的低語和竊笑:“…就是她…”“…沒爸媽的那個…”“…離她遠點,她舅舅好嚇人…”“…老師都不管…”
那些竊竊私語和回避的眼神,像細密的牛毛針,無聲無息地扎在她敏感的心上。她變得更加沉默,更加小心翼翼,烏溜溜的大眼睛里,那份屬于孩童的光彩日漸黯淡,常常帶著一種與年齡不符的憂郁和茫然。
她依舊每天去看墻根的牽?;?,看著它們艱難地伸出細弱的藤蔓,試圖攀附冰冷的磚墻。那抹綠色,成了她灰暗校園生活里唯一的、沉默的伙伴。
而她不知道的是,在她看不到的地方,她的舅舅們,正用他們的方式,更加沉默、也更加拼命地,試圖為她撐起一片稍微不那么冰冷的天空,盡管效果微乎其微。老師的“和稀泥”,讓這場成長的荊棘之路,變得更加漫長而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