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色圣誕夜:天空中的死亡火球
1988年12月21日,距離圣誕節(jié)還有4天,英國蘇格蘭南部小鎮(zhèn)洛克比沉浸在節(jié)日的氛圍中。當地居民正忙碌地準備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jié)日,街道上掛滿了彩燈,商店里擺滿了圣誕禮物。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本應溫馨祥和的節(jié)日前夕,即將變成一場可怕的噩夢。
傍晚6點25分,泛美航空公司pA103航班從倫敦希思羅機場準時起飛,前往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這架波音747-121型客機上載有243名乘客和16名機組人員,其中包括190名美國公民,以及35名來自美國紐約州雪城大學的留學生。機上乘客大多是回家過圣誕節(jié)的旅客,他們期待著與家人團聚,分享節(jié)日的喜悅。
飛機原定于18:00起飛,但由于天氣原因,起飛時間推遲了25分鐘。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延誤,卻改變了整個事件的走向。如果飛機按時起飛,爆炸可能會發(fā)生在大西洋上空,殘骸將沉入深海,調查工作將更加困難。
晚上7點01分,飛機進入蘇格蘭領空,飛行高度9100米,正準備向地面空管局申請跨越大西洋的飛行許可。然而,僅僅一分鐘后,飛機在雷達屏幕上突然消失,隨后重新出現時已變成了一片小綠點,這意味著飛機已經在空中解體。
當地時間7:02:42,洛克比小鎮(zhèn)的居民聽到了一聲可怕的轟鳴聲,地面開始劇烈震動。他們驚恐地看到,一個巨大的火球從天空中墜落,隨后是無數燃燒的碎片和人體殘骸如雨般落下。一架無頭飛機帶著90噸航空燃油,以500節(jié)的速度撞向舍伍德新月廣場,爆炸威力堪比一噸炸藥。
在洛克比小鎮(zhèn)的謝伍德新月廣場上,一個深達46米的巨大坑洞取代了原來的房屋。爆炸產生的高溫甚至融化了一扇鍛鐵門,"它就像黃油做的,而且還在滴水。"一位現場目擊者描述道。整個小鎮(zhèn)陷入一片火海,爆炸聲、房屋倒塌聲、人們的哭喊聲交織在一起,原本寧靜的小鎮(zhèn)瞬間變成了人間地獄。
機上243名乘客和16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地面上11名洛克比居民也在這場災難中喪生,總計死亡270人。飛機殘骸散布在一條142公里長、面積達2188平方公里的走廊地帶,比倫敦市還大?,F場唯一完整"幸存"下來的是一張機票,沒有被火燒壞,票面上寫著起降地倫敦-紐約。
這場災難被稱為"洛克比空難",是九一一事件發(fā)生前針對美國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它不僅奪走了270條生命,還導致了泛美航空公司的破產,改變了全球航空安全的格局。
二、迷霧重重:調查初期的困惑與突破
空難發(fā)生后,英國警方迅速成立了特別調查小組,美國FbI和cIA也加入了調查。面對如此慘烈的災難,調查人員首先需要確定的是事故原因:這是一場意外,還是人為破壞?
最初的調查工作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飛機在空中解體,黑匣子雖然被找到,但由于飛行電力中樞最先被破壞,記錄僅保存了180毫秒,幾乎沒有任何價值。這意味著調查人員無法從黑匣子中獲取關鍵信息,只能依靠現場殘骸進行分析。
調查人員首先考慮了機械故障的可能性,但很快被排除。殘骸中的火藥成分表明,這是一場爆炸導致的空難。12月28日,調查人員正式向全世界宣布:"現已確認,我們發(fā)現了兩塊行李艙金屬欄桿的殘片,有力地證明了飛機在解體時,里面存在高爆炸藥。"
接下來的任務是確定爆炸的具體位置和性質。調查人員收集了超過2萬件殘骸碎片,并請波音工程師將整架飛機重新拼裝起來。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最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爆炸發(fā)生在飛機的前貨艙,具體位置是機身前方靠近艙門的一側,也就是泛美航空標志字母"p"的下方。
為什么這個位置如此關鍵?因為波音747客機的控制中心和通訊系統(tǒng)位于駕駛艙下兩層,與前貨艙僅隔一層隔板。如果炸彈放置在其他位置,飛機可能仍有機會安全迫降。正是因為炸彈被精確地放置在這里,導致飛機瞬間失去控制,迅速解體。
調查人員推測,爆炸裝置由280至400克塑膠炸藥(可能是塞姆汀,Semtex)、一枚電池和一個電子計時器組成,藏在一部東芝牌收音錄音機里。在殘骸中,調查人員發(fā)現了東芝Rt-SF16型收音機的碎片,以及一塊燒焦的電路板。
更重要的是,調查人員在現場找到了一件藍色嬰兒連衫褲的殘片,經過檢測,上面含有炸藥成分。這一線索引導調查人員找到了馬耳他的一家服裝店,店主回憶說,在1988年圣誕節(jié)前,有一位利比亞口音的顧客購買了這件嬰兒連衫褲和一把雨傘。
在另一件襯衫的纖維里,調查人員發(fā)現了一塊電路板殘片。經過研究,這塊電路板是精密定時器的一部分,用來引爆炸彈。定時器是瑞士美寶電器公司生產的mSt-13型,該公司老板承認曾向利比亞出售過20個同款定時器。
這些發(fā)現讓調查人員逐漸勾勒出了事件的輪廓:有人將炸彈藏在東芝收音機中,放入裝有嬰兒衣服和雨傘的行李箱內,通過某種方式將其帶上飛機。炸彈被設定在特定時間引爆,導致飛機在空中解體。
然而,隨著調查深入,更多疑問浮出水面:炸彈是如何通過安檢的?誰是幕后主使?這是個人行為,還是有組織的恐怖襲擊?這些問題將引導調查人員踏上一段長達13年的追尋真相之旅。
三、鎖定嫌犯:兩名利比亞情報人員的浮現
隨著調查的深入,兩名利比亞人逐漸進入了調查人員的視線:阿卜杜勒·巴塞特·阿里·邁格拉希(AbdelbassetAlial-megrahi)和拉明·哈利法·費希邁(LaminKhalifaFhimah)。
邁格拉希是利比亞前情報官員,曾擔任阿拉伯利比亞航空公司的安全主管。費希邁則是利比亞航空公司駐馬耳他辦事處的經理。調查人員發(fā)現,這兩人與購買炸彈相關物品的利比亞人特征相符,且有證據顯示他們在案發(fā)前后出現在關鍵地點。
根據調查結果,邁格拉希和費希邁被指控在馬耳他策劃了這起恐怖襲擊。他們利用假護照進入馬耳他,將藏有炸彈的行李箱通過馬耳他航空Km180航班運往法蘭克福,然后轉機到倫敦,最終登上了泛美航空pA103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