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事件發(fā)生后,調查人員曾懷疑這不是麥克維一人所為,并花了一年多時間搜尋第二號犯罪嫌疑人——一個代號為"約翰·喬"的人。但由于毫無線索,不得不放棄,并判定此案的確是麥克維一人所為。然而,根據(jù)調查人員對麥克維的測謊試驗顯示,麥克維通過了所有有關他本人作案情況的測謊,但在回答有無其他人參與的問題時,卻沒有通過。
另一個未解之謎是一具無法確認身份的尸體。俄城爆炸發(fā)生后,救援人員從廢墟中找到9條斷腿,并為其中的8條找到了相對應的尸體,但他們至今無法確認這剩下的一條腿是誰的。法醫(yī)認為,從這條腿的傷殘情況來看,它所屬的人應該離爆炸中心非常近。麥克維的辯護律師瓊斯認為,這條腿可能就是麥克維同伙的。但這一疑點并沒有得到更進一步的調查。
5。3聯(lián)邦調查局的隱瞞與失職
除了向公眾隱瞞"埃瑞安共和軍"和麥克維的聯(lián)系這一重大疑點之外,聯(lián)邦調查局還被指有意隱瞞了此案的其他多項重大疑點。
首先是被告供詞與目擊證人證詞不符。調查局的調查記錄顯示,麥克維供認說,是他獨自一人步行到一家租車公司租車的。然而,據(jù)當時那家租車公司的兩名職員稱,當時是兩個人前來租了那輛汽車,而且他們的面部特征都與麥克維不太吻合。此外,距租車公司約1英里多的一家麥當勞的監(jiān)視器顯示,在簽租約合同前24分鐘,麥克維正在那里吃東西,而且他穿的衣服也與租車公司職員的描述不同。更令人費解的是,簽約時天正下著雨,而租車公司職員說,租車的兩個人穿的衣服是干的,沒有穿雨衣,也沒有帶雨具。如果麥克維的說法是正確的,那么他是如何在雨中走了24分鐘,而沒有將衣服弄濕的呢?
其次,調查人員發(fā)現(xiàn),麥克維沒有通過一項重要的測謊試驗。這表明他在回答是否有其他人參與的問題時說了謊。然而,聯(lián)邦調查局仍然堅稱有關團伙作案的假設是錯誤的。麥克維的辯護律師瓊斯認為,聯(lián)邦調查局是擔心如果找不到麥克維的同伙,法院將無法給麥克維判罪,因此就將所有的罪行都讓他一人來承擔。
此外,據(jù)內部人士透露,聯(lián)邦調查局本來對調查"埃瑞安共和軍"涉嫌參與俄城爆炸案的事非常感興趣,但自麥卡西和托馬斯同意指證朗干和古瑟利后,就不再熱心了。這可能是因為聯(lián)邦調查局希望確保朗干、古瑟利和麥克維都能被判有罪,而不必面對復雜的爆炸案調查和可能的證據(jù)不足問題。
六、陰影籠罩:爆炸案的影響與遺產(chǎn)
6。1安全措施的重大變革
俄克拉荷馬城爆炸案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改變了美國政府對國內恐怖主義的認識和應對方式。在這起事件之前,美國本土從未經(jīng)歷過如此嚴重的恐怖襲擊(直到2001年的9·11事件)。
作為對這起爆炸案的直接反應,美國國會通過了《1996年反恐怖主義和有效死刑法案》,該法案限制了美國境內對人身保護令的獲取,并增加了其他條款。它還通過立法加強了聯(lián)邦建筑周圍的保護措施,以阻止未來的恐怖襲擊。
聯(lián)邦大樓的安全系統(tǒng)進行了全面升級,所有聯(lián)邦大樓都安裝了防彈玻璃,炸藥管控變得極為嚴格,甚至銷售化肥都需要進行登記。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政府設施的安全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的自由和隱私。
6。2對退伍軍人和精神健康的關注
麥克維作為一名參加過海灣戰(zhàn)爭的退伍軍人,他的犯罪行為引發(fā)了美國社會對退伍軍人心理健康的關注。戰(zhàn)爭對士兵的心理傷害開始被認真對待,政府和社會開始投入更多資源幫助退伍軍人適應平民生活,處理可能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
這起案件也引發(fā)了人們對極端思想如何影響退伍軍人的思考。麥克維的案例表明,即使是曾經(jīng)為國家榮譽而戰(zhàn)的士兵,也可能在回國后受到極端思想的影響,走上與國家為敵的道路。
6。3政府暴力與執(zhí)法方式的爭議
俄克拉荷馬城爆炸案與之前的韋科慘案和紅寶石山脊事件密切相關。麥克維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這些事件中政府暴力的回應。盡管大多數(shù)人譴責麥克維的極端行為,但這起事件也引發(fā)了對政府執(zhí)法方式的反思。
韋科慘案那種"用槍解決問題"的執(zhí)法方式,在爆炸案后被拿出來反復討論。人們開始質疑,在處理國內沖突時,政府是否應該更多地采用對話和談判的方式,而不是直接使用武力。
6。4紀念與反思
30年過去了,俄克拉荷馬城的紀念碑永遠空著168把椅子,每把都刻著遇難者的名字。這些空椅子成為了對那場悲劇的永恒紀念,也是對美國社會的一個警示。
現(xiàn)在去俄克拉荷馬城,還能看到廣場上擺放的168把空椅子,它們靜靜地訴說著1995年4月19日那個悲慘的早晨。這起事件就像一記耳光,提醒美國人:恐怖主義就在身邊,而極端思想的土壤,可能就藏在社會的裂縫里。正如當?shù)厝怂f的:"我們不會忘記,因為忘記才是最大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