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熱總括
小兒生病大多會發(fā)熱,應當區(qū)分是表證、里證,還是虛證、實證。要通過觀察小兒的形體、面色來辨別病因,診斷病癥、切脈時也有巧妙訣竅。表證需采用發(fā)汗之法,里證則要用攻下之法;虛證適宜補養(yǎng),實證則應瀉實。平日里對這些知識要認識精準、詳盡,這樣在面對病癥時,才不會出現差錯。
【注釋】小兒發(fā)熱,存在表、里、虛、實的差異,治療方法也有發(fā)汗、攻下、補養(yǎng)、瀉實的不同。必須通過觀察形體、面色,結合病癥診斷與脈象切診來加以區(qū)分。只有平時深入學習、精準掌握這些內容,臨床時才不致出現失誤。
表熱
表熱這種病癥是由于外感邪氣引起,脈象浮,身體發(fā)熱,同時厭惡風寒,頭部疼痛,身體酸痛且沒有汗出,此時應以十神通圣散解表作為首要治法。
【注釋】小兒如果受到外界寒邪侵襲,脈象呈現浮象,身體發(fā)熱,既怕風又怕冷,頭部、身體都感覺疼痛,還沒有汗出,這就是表熱癥。適宜用十神湯來治療。要是同時還伴有體內有熱的情況,就用雙解通圣湯來解表清里,表里雙解。
十神湯
升麻葛根麻黃香附(醋炒)陳皮蘇葉赤芍藥川芎香白芷甘草(生)
以生姜作為藥引,與上述藥物一同放入水中煎煮,待煎好后服用煎出的藥湯。
(方歌)十神湯治表熱證,升麻干葛共麻黃,香附陳皮蘇葉芍,芎芷甘草引生姜。
雙解通圣湯(方劑見“傷寒”相關內容)。
里熱
里熱病癥是因體內有熱引發(fā),患兒會全身像被熱氣熏蒸般發(fā)熱,小便顏色發(fā)紅,面色紅赤,嘴唇焦干,舌頭干燥且口渴。治療可用調胃承氣湯、白虎湯或黃連解毒湯來清熱。
【注釋】小兒若食用過多肥膩甘甜食物,必定會在體內滋生熱邪,從而出現全身持續(xù)發(fā)熱,如同熱氣蒸騰,小便短赤不暢,面色紅赤,嘴唇干裂,舌頭干燥并伴有口渴的癥狀。若脈象充實有力,首先用調胃承氣湯攻下瀉熱。若服藥后病情未愈,則使用白虎湯清熱生津,或者用黃連解毒湯清熱解毒。
調胃承氣湯
大黃芒硝甘草
以生姜作為藥引,與上述藥物一同放入水中煎煮,待煎好后服用煎出的藥湯。
(方歌)謂胃承氣治里熱,大黃甘草共芒硝,引用生姜水煎服,大便通利熱自消。
白虎湯
石膏(煅)知母(生)甘草(生)粳米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胃熱白虎湯,知母生用良,石膏合甘草,粳米共煎嘗。
黃連解毒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