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疼痛牽引到腰脊,這屬于小腸氣病癥,適合用加味香蘇散溫通散寒。要是疼痛上沖至心,可用失笑散。若少腹出現(xiàn)有形之物,則需用葫蘆巴丸醫(yī)治。
【注釋】小腸氣這一病癥,其病因與疝氣類似,也是由于體內(nèi)有濕氣,同時外部又受寒氣束縛。發(fā)作時,少腹部脹滿,連及睪丸,疼痛牽引到腰脊,甚至上沖至心部疼痛,但不會出現(xiàn)腫脹。治療時應根據(jù)癥狀表現(xiàn)來區(qū)別用藥。比如疼痛牽引腰部的,用加味香蘇散溫通散寒;疼痛上沖至心部的,用加味失笑散主治;如果少腹中有如同卵狀的物體,上下移動,疼痛難忍,就適宜用葫蘆巴丸來治療。
加味香蘇散
蒼術(米泔水浸)
陳皮
川楝肉
甘草
蘇葉
香附(醋炒)
以帶須的蔥白作為藥引,將藥物與水、酒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煎煮,煎好后服用藥湯。
(方歌)加味香蘇散蒼術,廣陳皮與川楝肉,甘草蘇葉香附同,連須蔥白共煎服。
加味失笑散
五靈脂
蒲黃(隔紙炒)
元胡索(各等分。醋炒)
把上述藥物研磨成細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水或者酒調(diào)和后服下。
葫蘆巴丸
葫蘆巴(炒)
川楝子(各四錢。蒸,去皮核,焙)
川烏(去皮臍)
巴戟肉(各一錢五分)
茴香(三錢)
吳茱萸(二錢五分,半酒半醋浸一宿,焙)
牽牛(二錢,炒)
將上述所有藥材共同研磨成極細粉末,以酒和面糊作為黏合劑,制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幾顆,在空腹時用溫熱的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