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陰病,經(jīng)過二三天還不好轉(zhuǎn),到四五天時,出現(xiàn)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以及自利(腹瀉)的,這是體內(nèi)有水氣的表現(xiàn)。患者還可能伴有咳嗽、小便不利、腹瀉或嘔吐等癥狀,應當用真武湯主治。
【注釋】心下有水氣,如果發(fā)熱、有汗、煩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的,屬于太陽中風,是五苓散證。如果發(fā)熱、無汗、干嘔、不渴、小便不利的,屬于太陽傷寒,是小青龍湯證?,F(xiàn)在少陰病,經(jīng)過二三天還不好轉(zhuǎn),到四五天時出現(xiàn)腹痛、腹瀉,說明陰寒已經(jīng)很深了。如果小便通暢,那就是純屬寒邪而無水氣,是附子湯證?,F(xiàn)在小便不利,還伴有咳嗽或嘔吐,這就是陰寒兼有水氣的表現(xiàn):水寒之氣向外侵襲體表,就會導致四肢沉重疼痛;在體內(nèi)積聚,就會引起腹痛和自利;水氣停留在上焦胸肺,就會引發(fā)咳嗽、喘息、不能平臥;停留在中焦胃腑,就會引起嘔吐或腹瀉;停留在下焦膀胱,就會導致小便不利,甚至少腹脹滿。這些癥狀,歸根結(jié)底都是陰寒水氣作祟。不用五苓散,是因為這不是表熱引起的水飲;不用小青龍湯,是因為這不是表寒引起的水飲。因此,只有用真武湯來溫陽制水。
【集注】喻昌說:在太陽篇中,提到四肢厥冷、筋脈拘急、肌肉跳動、陽氣欲脫時,會用真武湯?,F(xiàn)在少陰病的水濕上逆,仍然用真武湯來鎮(zhèn)攝。這說明太陽膀胱和少陰腎,一腑一臟,都與寒水有關。腑邪屬于陽邪,可以用麻黃、桂枝配伍成青龍湯;臟邪屬于陰邪,可以用附子配伍成真武湯。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切,三兩)
白術(二兩)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將上述五味藥,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掉藥渣,溫服七合,每日三次。
若患者咳嗽,加五味子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
若小便通暢,去掉茯苓。
若腹瀉不止,去掉芍藥,加干姜二兩。
若嘔吐,去掉附子,加生姜,使生姜總量達到半斤。
【方解】小青龍湯,主治表證未解,同時體內(nèi)有水氣,是表里內(nèi)外皆為寒邪實證的病癥。真武湯,則用于治療表證已經(jīng)解除,但體內(nèi)仍有水氣,是表里內(nèi)外皆為虛寒之邪的病癥。
“真武”,是北方掌管水的神靈,用它來命名方劑,是取其能夠鎮(zhèn)攝水邪的含義。在人體中,控制水液代謝的是脾,主持水液的是腎。腎如同胃的關閘,會匯聚水液并使水液按其特性運行。倘若腎中陽氣不足,那么雖然脾的運化功能正常運轉(zhuǎn),但腎的關閘不開,水液即便想要運行,又有誰來主宰呢?所以水液沒有主宰和控制,就會泛濫肆意妄行,從而出現(xiàn)各種相關病癥。真武湯中,使用附子的辛熱之性,來強壯腎中的元陽,使水液有了主宰;用白術的苦燥之性,來健運中土,使水液得以控制。生姜的辛散,輔助附子來補陽,在溫陽之中有散水的作用;茯苓的淡滲之性,輔助白術來健運脾胃,在制水的過程中有利水的功效。尤其精妙的是芍藥的酸斂之性,加入到制水、主水的藥物之中,一方面能夠瀉水,就像讓“子”(水)盜“母”(腎)虛,從而避免水液肆意妄行的隱患;另一方面能夠收斂陽氣,使陽氣歸藏于陰,更不用擔心陽氣外越的危險。誰說寒性陰柔的藥物對陽氣沒有益處呢?而那些不明事理的人不懂得相互制約的道理?!秱摗分刑岬秸`服小青龍湯發(fā)汗導致亡陽,此時使用真武湯,也是這個道理。然而,若出現(xiàn)下利癥狀,要減少芍藥的用量,這是因為陽氣不能向外散失;增加干姜,是因為它能溫補中焦、戰(zhàn)勝寒邪。水寒之邪損傷肺臟導致咳嗽,添加細辛、干姜,是為了驅(qū)散水寒之邪;添加五味子,是為了收斂肺氣。如果小便通利,就去掉茯苓,因為此時雖然有寒邪,但水液不會停聚。如果出現(xiàn)嘔吐,就去掉附子,加倍使用生姜,因為病癥并非在下焦,而是水液停聚在胃。所以不需要溫補腎陽來行水,只應當溫胃以散水。配伍生姜,是因為它具有止嘔的功效。
【集解】程知說:白通湯、通脈湯、真武湯都是為少陰病下利而設的方劑。白通湯的四味藥中,附子都生用;只有真武湯中附子熟用。因為附子生用可以溫經(jīng)散寒,炮熟則能溫中去飲。白通湯等方以通陽為主,真武湯以補陽為先,所以用藥有輕重之分。干姜能輔助生附子溫經(jīng),生姜能輔助熟附子散飲。
張璐說:真武湯的方義,本是治療少陰病,水飲內(nèi)結(jié),所以首先推重白術和附子,同時用茯苓、生姜運脾滲水,這是容易理解的。至于芍藥的微妙用法,只有張仲景能做到。此癥雖然是少陰本病,但實際上是因水飲內(nèi)蓄,導致腹痛、自利、四肢沉重疼痛,而小便反而不利。如果極度虛寒,小便必然清白無禁,哪有反而不利的道理呢?此證不僅真陽不足,真陰也必然素虧,或許陰中伏有陽邪所致。若不用芍藥固護陰液,怎能承受附子的雄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