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為十劑,水煎,隨病上下服。
【方歌】五香流氣治黃鰍,流注結核也能療,丁木茴沉僵藿草,銀花羌獨翹瓜蔞。
青蛇毒
青蛇毒發(fā)生在小腿肚下方,形狀長約三寸,呈現(xiàn)紫色腫塊,質地僵硬。這是由于腎經(jīng)和膀胱經(jīng)的濕熱相互郁結而形成的。緊急情況下,針刺腫塊的“蛇頭”部位,放出瘀血,能取得良好效果。
【注釋】這種病癥又叫青蛇便,生長在小腿肚下方,長度約二三寸,表現(xiàn)為結塊腫脹、紫色腫塊、質地僵硬,還會伴有怕冷發(fā)熱、劇烈疼痛、不思飲食等癥狀,多因腎經(jīng)素來虛弱,膀胱濕熱向下侵襲而引發(fā)。如果“蛇頭”向下,說明毒邪較輕且位置表淺,應立即針刺蛇頭部位一寸到半寸深,放出紫黑色的血液,隨后在針孔處涂抹拔疔散,外面敷上離宮錠,內服仙方活命飲,可加入黃柏、牛膝、木瓜。若“蛇頭”向上,則毒邪較深且病情嚴重,需緊急針刺蛇頭部位一寸到二寸深,放出紫黑色血液,在針孔中插入五到六分長的白降丹細條,外面貼敷巴膏。其余腫脹部位敷太乙紫金錠,內服麥靈丹,等到毒邪消退后,再服用仙方活命飲調和身體。如果毒邪侵入內臟,出現(xiàn)嘔吐腹脹、神志昏迷、脈象躁動等癥狀,都是病情兇險的逆癥。
拔疔散(見齒部“牙疔”相關內容)
離宮錠
仙方活命飲
麥靈丹(見“腫瘍門”相關內容)
白降丹
巴膏(俱見“潰瘍門”相關內容)
太乙紫金錠(見胸部“脾發(fā)疽”相關內容)
接骨發(fā)
接骨發(fā)的形狀像核桃,小腿肚子下方又硬又脹,還伴有疼痛,皮膚發(fā)紅、腫脹蔓延。這種情況下,膿液應該盡快潰破排出才好,若是拖延,膿毒會損傷筋脈,導致走路時腳跟無法著地,只能靠腳趾用力。
【注釋】這種病癥生在小腿肚子下方、連接骨骼的部位,所以叫接骨發(fā),是膀胱經(jīng)濕熱凝結形成的。剛開始像核桃大小,摸起來硬得像被東西磕碰過一樣,又脹又疼,皮膚發(fā)紅、腫脹蔓延。膿液要盡快潰破排出,拖延的話,膿毒會損傷筋脈,導致走路時腳跟不能著地,只能靠腳趾用力。從頭到尾的內外治療方法,都按照癰疽腫瘍、潰瘍的診治規(guī)范來進行。
附陰疽
附陰疽發(fā)生在內踝上方,起初像紅色的粟米般大小,疼痛一天天加重,部位堅硬紅腫,逐漸變得像雞蛋一樣大,這是三陰經(jīng)交會處濕熱積聚形成的。
【注釋】這種病癥生在內踝骨上方三寸的位置,開始像紅色粟米,疼痛日漸加劇,質地堅硬、紅腫,漸漸長到雞蛋大小,是三陰經(jīng)交會處濕熱積聚而產生的。從頭到尾的內外治療方法,都按照癰疽腫瘍、潰瘍的診治規(guī)范進行。但三陰交是純陰的穴位,(病情)收斂愈合緩慢,調養(yǎng)時不能不謹慎。
內踝疽、外踝疽
內踝疽和外踝疽是因濕寒積聚、氣血瘀滯阻塞經(jīng)絡而形成的。外踝屬于三陽經(jīng)循行的部位,內踝屬于三陰經(jīng)循行的部位,初期使用宣通的藥物和蒜片灸法治療效果顯著。
【注釋】這兩種病癥發(fā)生在兩足踝靠近手腕的部位,生在內踝的叫走緩,也叫鞋帶疽;生在外踝的叫腳拐毒。內踝骨屬于三陰經(jīng)的脈絡,外踝骨屬于三陽經(jīng)的脈絡。都是由于濕寒向下浸漬,血液凝滯、氣機阻滯而形成的。病癥表現(xiàn)為局部堅硬腫脹,皮膚顏色沒有變化,時常隱隱作痛,難以行走站立。初期服用瘡科流氣飲,加入牛膝、木瓜、防己來疏通經(jīng)絡,外用蒜片灸法來消散腫塊。發(fā)生在三陰經(jīng)部位的,服用內托黃芪湯;發(fā)生在三陽經(jīng)部位的,服用內托羌活湯。如果體質虛弱,將要化膿,疼痛無定時的,都服用十全大補湯,外部敷用烏龍膏。它們的腫脹、潰破等治療方法,都按照癰疽的腫瘍、潰瘍相關規(guī)范進行。
瘡科流氣飲(見背部“附骨疽”相關內容)
內托黃芪湯(見股部“附骨疽”相關內容)
內托羌活湯(見臀部“上馬癰”相關內容)
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相關內容)
烏龍膏(見“腫瘍門”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