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辮暈歌
真暈應知非腫痕,瘡旁形狀若紅筋,臟腑蘊受銳毒發(fā),三暈可愈五傷身。
【注釋】民間習慣把腫起的痕跡稱作“暈”,但這并非真正的“暈”。真正的“暈”出現(xiàn)在瘡口的旁邊,形狀如同紅色的筋脈,都是由于臟腑蘊積了強烈的毒邪而形成的。如果出現(xiàn)兩三個“暈”,病癥還可以治療;要是出現(xiàn)五個“暈”,就很難醫(yī)治了。
內(nèi)消治法歌
內(nèi)消表散有奇功,脈證俱實用最靈,脈證俱虛宜兼補,發(fā)渴便秘貴疏通。清熱解毒活氣血,更看部位屬何經(jīng),主治隨加引經(jīng)藥,毒消肌肉自然平。
【注釋】經(jīng)典中說:發(fā)表的方劑不應避用熱性藥物。又說:通過發(fā)汗的方法可以使瘡瘍?nèi)?。所以說內(nèi)消和表散的治法有著奇特功效。不過,只有脈象和癥狀都表現(xiàn)為實癥的患者,才可以使用這些方法。倘若脈象和癥狀都顯示為虛證,就應當兼顧補益之法。如果患者出現(xiàn)口渴、便秘的癥狀,必須趕緊使用疏導通行的藥物,不可一概施用表散的方劑。癰疽都是由于氣血凝結,火毒過于強盛所導致的。因此治療應以清熱解毒、行氣活血為主。更需要詳細查看病癥所在部位,明確屬于哪條經(jīng)絡,然后使用引經(jīng)藥物進行治療,這樣腫痛自然會消除,肌肉也會恢復平整。
內(nèi)托治法歌
已成不起更無膿,堅硬不赤或不疼,膿少清稀口不斂,大補氣血調衛(wèi)榮,佐以祛毒行滯品,寒加溫熱御寒風,腫消膿出腐肉脫,新生口斂內(nèi)托功。
【注釋】但凡瘡腫已經(jīng)形成,卻不能高突起來,也難以潰破出膿,或者表現(xiàn)為堅硬的腫塊,顏色不紅卻疼痛,又或者沒有疼痛,膿液稀少且清稀,瘡口難以愈合,這些情況都是氣血虛弱的表現(xiàn)。此時治療應該以大力補養(yǎng)氣血、調和營衛(wèi)為主要方法,以祛除毒邪為輔助,再加入具有辛香之性的藥物,來行散郁滯之氣,加入溫熱的藥物,抵御風寒之邪。等到膿液排出、腫勢消退、腐肉完全去除,氣血充足了,新肉自然就會生長。
虛實治法歌
癰疽未膿灸最良,藥服托里自安康,發(fā)熱惡寒身拘緊,無汗表散功最長。腫硬口干二便秘,下利毒熱自然涼,焮痛熱盛煩躁渴,便和清熱自吉昌。內(nèi)膿不出瘀肉塞,用刀開割法相當,軟漫無膿不腐潰,宜服溫補助生陽。潰后新肉如凍色,倍加溫熱自吉祥,大汗亡陽桂枝附,自汗肢厥四逆湯。脾虛潰后肌消瘦,膿水清稀面白黃,不眠發(fā)熱瘡口懈,食少作渴大便溏,宜服清補助脾劑,投方應證保無妨。
【注釋】大凡治療癰疽,無論其陰陽、表里屬性,也不論患病天數(shù)長短,只要還未見到膿液形成,都適宜采用艾灸療法。若出現(xiàn)局部焮腫發(fā)熱且脈象浮的情況,適宜使用托里的藥物。倘若脈象緊,伴有發(fā)熱、怕冷,全身拘緊且無汗,就適宜用解表發(fā)散的藥物。若腫硬、口干,大小便都艱澀不通,應當使用通下的藥物,以宣泄體內(nèi)毒熱。若焮痛且病勢深沉,患者煩躁、喜飲冷水,口燥舌干但大便正常,宜用清熱的藥物。如果內(nèi)部有膿卻排不出來,是因為瘀肉堵塞了瘡口,這時要用刀切開引流。若患處軟而漫腫,沒有膿液,也不發(fā)生腐潰,這是陽虛的表現(xiàn),需用溫補的方劑來助長陽氣。癰疽破潰后,新肉生長遲緩,顏色如凍傷般,這是肉冷肌寒,應加倍使用溫熱的藥物。若出現(xiàn)大汗淋漓不止,這是亡陽的癥狀,宜用桂枝、附子等藥物。若自汗且四肢厥冷,宜用四逆湯。要是破潰后肌肉消瘦,膿液清稀,面色黃白,這是脾虛;失眠發(fā)熱,是虛火上炎;瘡口松弛擴大,是氣陷不能固攝;食量減少、口渴,大便溏薄,是脾虛有熱,這些情況都適宜服用清補并能助脾的藥物。
癰疽針法歌
取膿除瘜用鈹針,輕重疾徐在一心,皮薄針深傷好肉,肉厚針淺毒猶存。腫高且軟針四五,堅腫宜針六七分,腫平肉色全不變,此證當針寸許深。背腹肋脅生毒患,扁針斜入始全身,欲大開口針斜出,小開直出法須遵。氣虛先補針宜后,膿出癥退效如神,用在十日半月后,使毒外出不傷人。又有不宜用針處,癭瘤冬月與骨筋。
【注釋】經(jīng)典說:癰疽若有贅生物,應當用針切開去除。又說:鈹針不像鋒針那樣銳利,是用來排出大膿的。所以說取膿和去除贅生物要用鈹針。進針的輕重、快慢,都有固定的標準,需要醫(yī)者心中衡量把握使用,不可隨意操作。因為如果皮膚薄而進針過深,反而會傷到好的肌肉;如果肌肉厚而進針太淺,毒又難以排出。一般來說,腫高且軟的,病變在肌肉,針入四五分;腫低且堅硬的,病變在筋脈,針入六七分;腫平且肉色不變的,病變附著在骨上,適宜針入一寸左右;如果毒生在背、腹、肋脅等部位,適宜用扁針斜著刺入,以防穿透筋膜。針一旦穿透膿腔,看瘡口必定有像珠子一樣的膿出來,這時如果想開大瘡口,就將針斜著拔出;如果想開小瘡口,就將針直著拔出。這就是所說的逆著膿勢擠出膿液,順著膿勢引出膿液。隨即用棉紙捻蘸元珠膏放入瘡口,使膿液匯聚,兩三個時辰后將紙捻取出,瘡口貼上太乙膏,四周敷上烏龍膏。元氣虛弱的人,一定要先補養(yǎng)身體然后再行針,膿一排出那么各種癥狀都會消退。再者,用針要把握好時機,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比如在十天之內(nèi),瘡還堅硬的時候,用鈹針在當頭點破。半月后還沒有化膿腐潰的,用鈹針按品字形開三個孔,不論深淺,以患者感到疼痛為止,隨后使用藥筒拔法進行拔膿。另外還有不適合用針的情況,像癭瘤、結核之類,肚臍、骨節(jié)靠近筋的地方,以及冬季萬物閉藏的時候,都在禁忌之列。
癰疽砭法歌
癰疽腫赤走不定,赤游丹毒紅絲疔,時毒瘀血壅盛證,砭石治法最宜行。只須刺皮無傷肉,瓷鋒對患最宜輕,毒血遇刺皆出盡,腫消紅散有奇功。
【注釋】凡是癰疽呈現(xiàn)紅腫色赤、位置游走不定,以及赤游丹毒、紅絲疔四處走散、時毒導致瘀血壅盛等病癥,都適宜采用砭石療法。但要注意不能刺得太深,這就是《內(nèi)經(jīng)》中所說的刺皮時不要損傷肌肉。具體方法是把細瓷器擊碎,選取一塊帶有鋒芒的碎片,用一根筷子,將其頭部劈開,夾住瓷片并綁好。用兩根手指輕輕按住筷子末梢,將瓷片的鋒芒對準患處,距離皮膚一寸左右,再用另一根較重的筷子,頻繁敲擊夾住瓷片的筷子頭部,使得毒血遇到針刺都流出來。到第二天,如果腫脹還沒有完全消退,再酌情進行砭刺,直到腫脹消除、紅色消散為止。
癰疽灸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