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注】喻昌說:“減不足言”這四個字,將腹部脹滿的情形描繪得淋漓盡致。可見脹滿程度達到十分,即便減去一分或二分,也不足以削弱其脹滿的態(tài)勢。這就是即便有表邪未解,也應當攻下而無需遲疑的原因。
程應旄說:攻下之后腹部脹滿依舊,即便減去一分或二分,也算不得真正的減輕。不妨再次攻下,一定要以脹滿完全消除為標準。
劉宏璧說:太陰經原本沒有攻下之法。從經絡角度看,各經都有不可攻下的道理;從臟腑角度看,太陰經更沒有可攻下之處,對于桂枝加大黃湯的應用,怎能沒有疑問呢?要知道脾與胃相表里,太陽經病誤下,太陰經受邪,如果胃中有宿食,那么脾會因為胃的實邪而變得充實,也會因為太陽經的邪氣而疼痛。既然已經出現大滿大痛,形成胃實之癥,就不是桂枝加大黃湯所能治療的,所以適宜用大承氣湯。
太陰病,如果脈象浮,可用發(fā)汗之法,適宜用桂枝湯。
【注釋】太陰經病變,脈象應當浮緩;太陰臟病變,脈象應當沉緩?,F在邪氣到了太陰,脈象浮而不緩,可知太陽經的表邪還沒有完全解除。所以即便出現吐利、不進食、腹部脹滿、時常疼痛等一兩個癥狀,但脈象不沉而浮,就可以用桂枝湯發(fā)汗,先解除表邪,等表邪解除后,再調理里證即可。由此又可以知道,《傷寒論》中提到身痛、腹?jié)M、下利,需要先急救里證的情況,脈象必定不浮。
【集注】王肯堂說:病在太陽經,脈象浮且無汗,適宜用麻黃湯。這里脈象浮,應當也無汗,之所以沒有提及,是因為陰經病不會出汗,不必特意說明。不用麻黃湯而用桂枝湯,是因為三陰經兼表證的情況,都不應當大發(fā)汗。要知道即便無汗,也有用桂枝湯的情況。
程知說:這是說太陰經病適宜解表的情況。太陰病,指的是有腹痛、下利的癥狀。太陽經的脈象,尺寸部都浮,現在脈象浮,可知邪氣又回到了表,所以適宜用桂枝湯解散表邪。不用麻黃湯,是因為陰經病不能大發(fā)汗,桂枝湯有調和里氣的作用。
程應旄說:這是太陰經中的太陽經病,即便有里證,仍然要從太陽經表證論治,這樣才不會引邪入臟。
原本是太陽病,醫(yī)生反而用攻下之法,因而導致腹部脹滿、時常疼痛的,屬于太陰病,宜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如果出現大實痛的癥狀,宜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
【注釋】原本是太陽中風病,醫(yī)生不用桂枝湯發(fā)汗解表,反而用攻下之法,導致邪氣陷入里部,沒有其他癥狀,只是腹部脹滿、時常疼痛,這屬于太陰經里氣虛弱導致的疼痛,所以適宜用桂枝加芍藥湯,既能外解太陽經的表邪,又能內調太陰經的里虛。如果出現腹部大滿、大實且疼痛劇烈的癥狀,這屬于太陰經邪熱內結,胃腑實證疼痛,所以適宜用桂枝加大黃湯,既能外解太陽經的表邪,又能內攻太陰經的里實。
【集注】趙嗣真說:太陰經腹?jié)M證有三種情況:有按順序傳經而來的邪氣導致的,有直接侵入的中寒邪氣導致的,有攻下之后邪氣內陷導致的,不可不加以辨別。
喻昌說:太陽病誤下,其變證都在胸脅以上部位。這里誤下后出現腹部脹滿、時常疼痛,沒有胸脅等癥狀,說明邪氣已經進入陰經部位,所以屬于太陰病。仍然用桂枝湯解肌的方法,以升發(fā)太陽經的邪氣,加倍使用芍藥是為了調和太陰經的氣機,原方不增加一味藥,這才是神奇之處。腹部大實、大滿應當急下,然而陽經之邪剛剛陷入太陰經,不可峻猛攻下,只需在桂枝湯中稍微加大黃,以七分解表、三分攻里的比例,分別消散邪氣,這與大柴胡湯的含義相同。
程應旄說:誤下太陽經病而導致腹部脹滿、時常疼痛,太陰經的癥狀就出現了。然而表邪內陷,停滯在太陰經,并非臟寒病癥。仍然用桂枝湯升發(fā)陽邪,只是加倍使用芍藥來調和。倘若出現大實且疼痛的癥狀,從病癥上看似乎可以急下,但這是陰實而非陽實,仍然按照桂枝湯的原則升發(fā)陽邪,只是加大黃來破除結滯之物,使表里的邪氣各有出路,那么寒邪會隨著實邪的去除而消散,不用溫里也會自然溫暖。不過這兩種病癥雖然屬于太陰病,但實際上是從太陽經傳來的,那么脈象必定還是浮的,這是可以知道的。
桂枝加芍藥湯方
在桂枝湯的配方基礎上,再增加芍藥三兩,加上原方的芍藥,一共六兩,其余的煎服方法依照桂枝湯的用法。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片)三兩、大棗(掰開)十二枚。
將以上六味藥,加入七升水,煮取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集解】柯琴說:腹?jié)M是太陰經和陽明經都可能出現的癥狀,然而部位相同但病機不同。太陰經主運化排出,太陰經生病則腐穢之氣凝結不通暢,所以腹部脹滿且時常疼痛;陽明經主收納,陽明經生病則腐穢之物干燥凝結不能通行,所以腹部大實且疼痛,由此可知大實痛是陽明經的病癥,而非太陰經的病癥。仲景因為表證未解,陽邪已經陷入太陰經,所以加倍使用芍藥來補益脾氣、調和中焦,從而消除腹部脹滿時常疼痛的癥狀,這是運用陰藥來調和陽邪的方法。如果表證未解,而陽邪陷入陽明經,就加大黃來滋潤胃腑、通導結滯,從而消除腹部大實疼痛的癥狀,這是表里雙解的方法。凡是誤下必然會損傷胃的氣液,胃氣虛則陽邪侵襲陰分,所以轉歸為太陰經??;胃液干涸則兩陽相互搏結,所以轉歸為陽明經病。轉歸為太陰經病則腹部脹滿、時常疼痛但不堅實,這是陰分虛弱的表現;轉歸為陽明經病則腹部脹滿、大實且疼痛,這是陽分堅實的表現。腹部脹滿且時常疼痛,是下利的征兆;腹部大實且疼痛,是燥屎形成的征象,所以加倍使用芍藥,稍微改變建中的方劑,少量加大黃,略微顯示調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