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可下篇正誤
問曰:人病有宿食者,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大)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按語】“尺中微”的“微”字,應當是“大”字。若此處為“微”字,從醫(yī)理而言,絕對不存在可以攻下的道理,所以應當把“微”字改成“大”字。
平脈法篇正誤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脈來「頭小本大」(大去?。?,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為陰盛),則汗出;下微「本大」(?。┱撸殛柺ⅲ?,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按語】“脈來頭小本大”,應該是“脈來大去小”?!吧衔㈩^小者”,應當是“上微小者為陰盛”?!跋挛⒈敬笳摺?,應當是“下微小者為陽盛”。如此修改、補充之后,才與上下文關于脈象所主陰陽盛衰的含義相契合,所以應當進行這樣的修改與補充。
寸口衛(wèi)氣盛名曰高,營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摶,名曰綱。衛(wèi)氣弱名曰惵,營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摶,名曰損。衛(wèi)氣和名曰緩,營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摶,名曰「沉」(強)。
【按語】“名曰沉”中的“沉”字,應該是“強”字。研讀下文內容就可以知道這一點,所以應當把它改正過來。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發(fā)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鞕」,陰陽相抱,營衛(wèi)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
【按語】“薄鮮硬”這三個字,無法構成完整合理的句子,應該是在傳抄過程中誤增的文字(衍文),應當予以刪除。
北方腎脈,其形何似?師曰:腎者水也,名曰少陰,其脈沉滑,是腎脈也。腎病自得沉滑而濡者,愈也。
【按語】在相關經文中,對于東南西三個方向都有相應的記載描述,唯獨缺少關于北方的內容。故而依照經文的格式及文意,應將關于北方的內容補充完整。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蛊淙吮毓蓛群钩觯幭聺褚?。
【按語】“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這兩句話,和上下文所表達的含義不相承接。推測這應該是在古籍流傳過程中,因竹簡次序錯亂而導致的錯誤,并非原文應有的順序。
陽脈「浮」(濡),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沉弱)者,營氣微也;其脈「浮」(濡)而汗出如流珠者,衛(wèi)氣衰也。
【按語】“陽脈浮,其脈浮”中的兩個“浮”字,應當是“濡”字。若為“浮”字,便與“衛(wèi)氣衰,汗出如流珠”所表達的醫(yī)理不相符合。而“其脈沉”中的“沉”字,應當是“弱”字,若為“沉”字,就與“血虛營氣微”的含義不相契合,所以應當進行修改。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fā)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自)和,處言已愈。
【按語】此處“不和”應當是“自和”。因為如果脈象或病癥處于“不和”的狀態(tài),那就不能稱之為病愈。所以根據(jù)醫(yī)理和文意,應當把“不和”改成“自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