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法:如果出現(xiàn)臍上跳動的癥狀,這是腎氣動,去掉白術,加桂枝四兩。
嘔吐較多的,去掉白術,加生姜三兩。
下利較多的,仍然使用白術。
心悸的,加茯苓二兩。
口渴想要喝水的,加白術,使白術總量達到四兩半。
腹中疼痛的,加人參,使人參總量達到四兩半。
寒邪較重的,加干姜,使干姜總量達到四兩半。
腹?jié)M的,去掉白術,加附子一枚。服用湯劑后,過一頓飯的時間,喝一升左右的熱粥,微微使身體溫暖,不要掀開衣服和被子。
【集解】程應旄說:陽氣的發(fā)動,始于溫熱,溫熱之氣得到后,水谷精微就能運化,水谷之氣上升,中氣就能充足,所以名為“理中”,實際上是因為它具有調和燮理的功效,給予中焦陽氣。一般來說,陽虛就會導致中氣失守,膻中失去宣發(fā)的作用,六腑失去散布水谷精微的功能,就如同斧中的柴薪失去火焰,所以下會出現(xiàn)下利清谷,上會失去味覺,五臟受到侵犯,各種病癥就由此產(chǎn)生。人參、白術、炙甘草,能夠守護中焦,干姜味辛,能溫中焦,必須借助它來點燃釜底之薪,升騰陽氣,因此水谷進入體內,陽氣得以增長,向上輸布到肺,向下能統(tǒng)攝膀胱,五臟六腑都能得到氣的滋養(yǎng),這就是理中丸的主旨。如果水寒相互交勝,就應當脾腎雙溫,加上附子,那么命門陽氣得以增強,脾土之母也能得到溫養(yǎng)。白術補脾,遇到人參會導致氣機壅滯,所以臍下動氣、嘔吐多、腹?jié)M的情況,都去掉白術。加桂枝是為了克制腎邪,加生姜是為了止嘔,加附子是為了消除陰寒。下利較多的,是濕邪旺盛,仍然使用白術來燥濕??诳氏胍嬎墙蛞翰蛔?,加白術能使水飲化為津液。心下悸,是有水停聚,加茯苓能引導水液下行。腹中疼痛,加倍用人參,是因為虛痛。寒邪較重的,加干姜,是因為寒邪太盛。
患傷寒病,本來就有寒邪格拒的情況,醫(yī)生又誤用吐法和下法,致使寒邪格拒更嚴重,反而加重了嘔吐和下利。如果食物吃進去就嘔吐,宜用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治療。
【按語】在經(jīng)典論述中,既沒有“寒下”這種病癥,也沒有“寒下”這樣的文字表述。研讀本條下文“寒格更逆吐下”,可以知道“寒下”的“下”字,應當是“格”字,這樣文義才連貫。注釋家都解釋為胃寒下利,不僅文義不通,而且與方中黃芩、黃連的用藥不相符合。
【注釋】經(jīng)典中說:“格”就會導致吐逆,“格”是吐逆這種病癥的名稱。早上吃的食物到傍晚嘔吐出來,這是脾寒導致的格拒;食物吃進去馬上就吐,這是胃熱導致的格拒?!氨咀院瘛?,是說患者本來就有早上吃的食物傍晚嘔吐出來這種寒邪格拒的病癥?,F(xiàn)在又患傷寒病,醫(yī)生看到有似乎可以用吐法、下法的癥狀,就執(zhí)著于常規(guī)治法,又施行吐法和下法,這就使寒邪格拒的情況因為吐下而更加嚴重,此時應當用理中湯溫養(yǎng)太陰脾經(jīng),加上丁香降其寒邪上逆就可以了。如果食物吃進去馬上就吐,那就不是寒邪格拒,而是熱邪格拒,應當用干姜、人參安和胃氣,用黃連、黃芩清降胃火。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方
干姜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三兩)
將上述四味藥,加入六升水,煮至剩下二升,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每次服一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