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熱里熱陰熱陽熱
發(fā)熱持續(xù)不斷,像羽毛覆蓋體表般微微發(fā)熱,叫做熱翕翕;而像蒸籠熱氣向上蒸騰一樣的發(fā)熱,稱為熱蒸蒸。表熱時小便色白,里熱時小便色赤。表熱無汗,需用麻黃湯;有汗則宜用桂枝湯。里熱輕的,適合用涼膈散;里熱重的,適宜用三承氣湯。發(fā)熱伴有口燥、舌干、煩渴,屬于陽經之熱;發(fā)熱伴有厥冷、下利清谷,屬于陰經之熱。陽經之熱適合用白虎湯、解毒湯等清熱;陰經之熱適合用四逆湯、白通湯等溫陽。
【注釋】“發(fā)熱無時熱翕翕”,意思是發(fā)熱沒有停止的時候,如同羽毛覆蓋在體表一樣的表熱?!按痘\騰越熱蒸蒸”,指的是發(fā)熱像蒸籠熱氣向上蒸騰,是從體內向外散發(fā)的里熱。表熱時,熱不在里,所以小便色白;里熱時,小便就會色赤?!巴庑杪楣稹?,即表熱無汗的情況適合用麻黃湯,有汗的適合用桂枝湯?!皟葲龀小?,就是里熱輕的適合用涼膈散,里熱重的適合用三承氣湯。發(fā)熱同時伴有口燥、舌干、煩渴的,是陽經的熱證。發(fā)熱同時伴有厥冷、下利清谷的,屬于陰經的熱證。陽經之熱適合清熱,用白虎湯、解毒湯這類方劑。陰經之熱適合溫陽,用四逆湯、白通湯。
【按語】熱翕翕和熱蒸蒸這兩種發(fā)熱,都伴有出汗,兩種癥狀相似。如果把熱翕翕這種表熱,誤當作熱蒸蒸的里熱而用攻下之法,就會導致病情惡化;如果把熱蒸蒸這種里熱,誤當作熱翕翕的表熱而用發(fā)汗之法,會進一步損傷正氣。熱翕翕出汗的熱感雖與熱蒸蒸相似,但用手觸摸,熱翕翕只是微微溫熱;不像熱蒸蒸出汗的熱,用手觸摸有熱氣透出手掌。這兩種情況有時疑似難辨,此時應當審察小便的顏色是白還是赤,舌苔是干燥還是潤澤,自然可以做出判斷。
惡寒背惡寒辮
對于惡寒這一癥狀,需要從表、里、陰、陽的角度進行辨別。發(fā)熱且惡寒,這是陽經表證,若有汗,適宜用桂枝湯;若無汗,則適宜用麻黃湯。不發(fā)熱卻惡寒,這是陰經里證,若有汗,適宜用桂枝加附子湯;若無汗,適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背部惡寒且口中不燥,這屬于少陰經的情況,適宜用附子湯;背部惡寒且口燥口渴,這屬于陽明經的情況,適宜用白虎加人參湯。
【注釋】惡寒這一病癥,存在表證、里證以及陰證、陽證的區(qū)別。發(fā)熱并伴有惡寒,這是陽經表證的表現(xiàn)。若同時有汗出癥狀,依據(jù)病癥特點,適合使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wèi)、解肌發(fā)表;若無汗出,這種情況適合用麻黃湯來發(fā)汗解表。不發(fā)熱卻出現(xiàn)惡寒癥狀,這是陰經里證。當伴有汗出時,此時陽氣可能受損,適宜用桂枝加附子湯,以在解肌祛風的同時,溫經復陽;若無汗,則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助陽解表。背部感覺惡寒,且口中沒有干燥的感覺,這里所說的“陰”,指的是病癥屬于少陰經范疇,適宜用附子湯來溫經散寒。背部惡寒且伴有口燥口渴,這里的“陽”表示病癥屬于陽明經,適宜用白虎加人參湯,以清熱生津。
【按語】陰陽兩類經脈的病癥中,惡寒癥狀雖然相同,但身體有無發(fā)熱卻不一樣,陽經表證的惡寒發(fā)熱用發(fā)汗的方法治療,陰經里證的無熱惡寒用溫陽的方法治療。少陰經和陽明經的背部惡寒癥狀雖然相似,然而口中是否干燥的表現(xiàn)卻不同,針對少陰經的背惡寒口和用溫陽之法,針對陽明經的背惡寒口燥渴用清熱之法。惡寒雖然看似是較為輕微的癥狀,但從仲景所立的這些治法中,可看出辨別病癥的要點,其他病癥也可依此類推進行辨析。
惡風
風邪與寒邪大多相互伴隨,較少單獨出現(xiàn)。三陽經的病癥,大多都有惡風與惡寒同時存在的情況。惡風與惡寒都屬于表證,治療應當從解表入手。然而風屬陽,寒屬陰,所以三陰經的病癥通常只有惡寒,而沒有惡風的癥狀。
【注釋】風邪和寒邪,總體來說,常常相互關聯(lián),單獨出現(xiàn)的情況較少。寒邪致病時,往往也伴有風邪;風邪致病時,通常也有寒邪相隨。因此,在三陽經的各類病癥中,惡寒與惡風這兩種癥狀常常同時出現(xiàn)。惡風與惡寒都屬于表證的范疇,按照治療原則,應當采用解表的方法來治療。不過,風在屬性上屬于陽,寒在屬性上屬于陰,所以在三陰經所表現(xiàn)出的病癥中,一般只有怕冷(惡寒)的癥狀,而不會出現(xiàn)怕風(惡風)的癥狀。
頭痛
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頭痛時,身體都會發(fā)熱。而厥陰經頭痛,多伴有四肢厥冷且無發(fā)熱癥狀,還會嘔吐涎沫。如果患者大便不通、小便紅赤,應當考慮用攻下之法;若小便色白,說明表癥還未清除。
【注釋】這里的三陽指的是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頭痛身皆熱”,意思是三陽經引發(fā)的頭痛,身體都會出現(xiàn)發(fā)熱癥狀。對于三陽經頭痛,治療應依據(jù)三陽經的病癥特點來處理。厥陰經頭痛,大多四肢厥冷且不發(fā)熱,還會嘔吐涎沫,這是厥陰經挾帶寒邪向上逆行導致的,適宜用吳茱萸湯溫通并降逆。三陽經頭痛,如果出現(xiàn)大便不通、小便紅赤的情況,表明是里實熱證,按照治療原則應考慮攻下,適宜用承氣湯。要是小便顏色清白,即便大便不通,也說明里熱尚未結實,表證還沒有解除,此時治療應先從解表入手。三陰經一般沒有頭痛癥狀,只有厥陰經會出現(xiàn)頭痛,這是因為厥陰經的經脈與督脈在頭頂部位交會。三陰經通常不會發(fā)熱,但厥陰經和少陰經也會出現(xiàn)發(fā)熱,稱之為“反發(fā)熱”,這是因為這兩臟內有相火,陰寒過盛將陽氣格拒于外所致。
項強
項背拘強、轉動不靈活,這是太陽經相關病癥。若脈象浮且無汗,宜用葛根湯;若有汗,則在桂枝湯基礎上加葛根。若脈象沉,宜用栝樓桂枝湯。結胸病出現(xiàn)項強,如同柔痙之狀,宜用大陷胸丸,服用后病情必定好轉。若見到病癥表現(xiàn)符合少陽經特點,就不要再用發(fā)汗、攻下之法,用柴胡湯去掉半夏加入栝樓為宜。
【注釋】項強,一般屬于太陽經病癥。項背強,通常是太陽經與陽明經合病。“幾幾”,是形容拘緊強直較為嚴重的樣子。脈象浮,屬于太陽與陽明兩陽經的表脈。如果沒有汗,說明病癥是從傷寒發(fā)展而來,適宜用葛根湯;若有汗,表明是從中風發(fā)展而來,適宜用桂枝加葛根湯。脈象沉,意味著邪氣已經進入胸里,適宜用栝樓桂枝湯。結胸,指的是結胸病,項強如柔痙,即項部拘強、背部反張,伴有出汗,如同柔痙的癥狀,這種情況適宜用大陷胸丸?!暗娚訇枴?,指的是太陽與少陽并病出現(xiàn)的項強。“休汗下”,意思是邪氣進入少陽經,不能再用發(fā)汗、攻下之法,適宜用柴胡湯去掉半夏加入栝樓來治療。“良”,就是好的意思。栝樓桂枝湯的方劑記載在《金匱要略》中。
身痛
身體疼痛,若還未發(fā)汗,多屬表實證;發(fā)汗之后仍身體疼痛,則屬表虛證。表虛證身痛,適宜用桂枝新加湯,即桂枝湯中加倍使用生姜、芍藥,并加入人參。若尺部脈象遲緩,表明血虛,宜用建中湯加黃芪。若出現(xiàn)少陰經的身痛,伴有脈象沉、四肢厥冷,宜用附子湯治療。若屬厥陰經身痛,見有四肢厥逆、汗出不止、下利清谷等癥狀,應以四逆湯治療。若是風濕導致的身痛,全身疼痛且難以轉側,筋脈牽引、煩疼不寧,宜用桂枝附子湯。
【注釋】身體疼痛,尚未發(fā)汗時,這種情況大多屬于表實證,適宜用麻黃湯來發(fā)汗解表。發(fā)汗之后仍存在身體疼痛的癥狀,屬于表虛證,此時適宜用桂枝新加湯。這里說的“桂加”,就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進行添加,具體為桂枝湯中加倍使用生姜和芍藥,并加入人參。“尺遲血少建中芪”,意思是身體疼痛且尺部脈象遲緩,這表明血虛,營氣不足。即便還沒有經過發(fā)汗,也不能再用發(fā)汗之法,適宜用建中湯加黃芪來補益營血。“少陰”,指的是身體疼痛同時出現(xiàn)少陰經的沉脈以及四肢厥冷的癥狀?!案阶又巍?,即適宜用附子湯來進行治療?!柏赎帯?,指身體疼痛伴有厥陰經的四肢厥逆、汗出不止、下利清谷等癥狀?!八哪驷t(yī)”,就是說要用四逆湯來治療。“風濕”,指的是因風濕導致的身體疼痛?!氨M痛難轉側”,是說濕氣會讓人全身都疼痛,并且難以轉側身體?!俺敢裏┨邸?,是指風邪會使人筋脈受到牽引,產生煩疼且不得安寧的癥狀?!肮鸶揭恕?,即適宜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
煩躁不眠懊憹
躁是身體因熱而躁動不安,煩是內心被熱侵擾而煩亂不寧。若只是難以入眠但不躁,應按熱證看待。心中極度煩悶、坐臥不安且煩的情況,不存在寒證,都當作熱證。唯有躁,需從陰陽表里的角度分析論治。各種心煩的情況,無論是否經過發(fā)汗、催吐、攻下這三種治療方法,若大便松軟,可用梔子湯、竹葉石膏湯之類煎服;若大便堅硬,熱輕用白虎湯,熱重就用三承氣湯。若躁的同時出現(xiàn)三陰經的癥狀,就屬于寒證。
【注釋】身體因熱邪鼓動而不安定稱為躁,心被熱邪干擾而不寧靜稱為煩。煩是在內心里受到侵擾,躁是在身體外部表現(xiàn)出躁動,所以會存在只有心煩而身體不煩,或者只有身體躁而心不煩的情況。一般來說,煩屬于陽證,躁屬于陰證。如果出現(xiàn)心中煩悶、坐臥不安、反復顛倒,心煩得無法入睡,且這種情況不與躁同時出現(xiàn),都不屬于寒證,應當作熱證來看待。只有躁的情況不一樣,應當分辨是表證還是里證、屬陰還是屬陽來進行治療。所以,太陽經病癥中有因不出汗而出現(xiàn)煩躁的,這屬于表證,是大青龍湯的適應證;陽明經病癥有心下硬滿的煩躁,這屬于陽證,是白虎湯的適應證;三陰經病癥有嘔吐、下利、手足厥冷同時伴有煩躁的,這屬于陰證,是四逆湯之類方劑的適應證。這里所說的“諸煩”,指的是心煩、失眠、心中煩悶不安。“無論三法后”,意思是不管是否經過發(fā)汗、催吐、攻下這三種治法。只要大便不堅硬,就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溫膽湯、梔子豉湯等方劑來主治;如果大便堅硬,就要衡量熱邪的程度,熱淺用白虎湯,熱重用三承氣湯來主治?!霸晖幰姟保钦f躁與三陰經的癥狀同時出現(xiàn),就屬于陰寒導致的躁,適宜用四逆湯、理中湯、吳茱萸湯來主治。
自汗頭汗
自汗若伴有大熱且汗出量多,應當盡快采用攻下之法。要是再加上發(fā)熱、下痢不止,情況就很兇險。頭部出汗,熱氣向上蒸騰卻不能散發(fā),會引發(fā)黃疸、濕邪、水火失調、瘀血等病癥。
【注釋】自汗癥狀出現(xiàn)在太陽經階段,多是風邪所致,屬于桂枝湯的適用證候。若出現(xiàn)在陽明經階段,表明熱邪向外透達,是白虎湯的適用證候。倘若出現(xiàn)高熱,熱氣如蒸籠般熏蒸,且汗出過多,就適宜用調胃承氣湯,趕緊瀉下體內熱邪,以救護津液。要是再同時伴有發(fā)熱以及持續(xù)不停的下利癥狀,這是內外正氣都有虛脫之象,所以情況兇險。僅頭部出汗,到頸部就不再出汗,這意味著熱邪無法向外發(fā)散,只能向上蒸騰至頭部。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黃疸之邪郁積尚未發(fā)作,或者是患濕邪病癥的人誤服攻下之藥,又或是水飲結聚于胸膈,熱氣熏蒸,也可能是用火法治療時熱邪逼迫,還可能是陽明經蓄血,亦或是熱邪侵入血室等原因導致,針對這些不同病因,應當分別按照相應門類的治法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