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節(jié)回門,親戚們的目光總是帶著幾分憐憫,幾分疏離。
她曾想求助于舅家,可舅母只是輕嘆一聲。
“閨女啊,你現(xiàn)在是你婆家的人了,我們再親,也不能替你爭什么?!?/p>
娘家的財產(chǎn),一絲一毫都輪不到她沾邊。
她曾經(jīng)也是父母疼愛的小姑娘。
如今卻成了兩個家族之間都不愿承擔的“多余之人”。
她娘一直很感激她哥。
她說:“要不是有你哥接濟,幫我說話,咱們娘倆連個遮風擋雨的房子都沒有,早就被人攆到荒坡上去住了?!?/p>
那份恩情沉重得讓她喘不過氣,也正因為這份恩情。
后來當家里實在揭不開鍋的時候,她娘才會咬牙做出那個撕心裂肺的決定。
她娘坐在昏暗的油燈下,雙手緊緊攥著她的手。
終于,她娘把她叫到跟前,聲音沙啞地說:“閨女,你別怪娘心狠……娘也不想這樣,可眼下沒米下鍋,債主天天上門討債,再拖下去,怕是連你哥也沒法保咱們了。你要是去了人家,還能有口飯吃,將來興許還能過上好日子……”
第二天清晨。
一個人販子牽著馬等在村口。
她娘抱著她痛哭失聲,嘴里反復念叨著那句話:“閨女,你別怪娘心狠……要是沒有你哥幫忙,咱們娘倆早餓死了……”
一旦家里陷入困境,最先被舍棄的,往往是那個“沒用”的人。
青繡就是那個“沒用”的,就像大秦大多數(shù)女孩一樣。
哪怕你乖巧聽話,哪怕你勤勞肯干,哪怕你比兄弟更能吃苦,可只要你是個女兒身,你就注定低人一等。
可她明明也努力做了能做的事啊。
她記得五歲就開始幫娘掃地燒火,七歲就能挑水劈柴,九歲就能下田插秧。
她從不曾抱怨過苦,也從不曾逃避責任。
可這些付出,在世人眼中不過是理所當然。
沒有人夸她懂事,也沒有人為她爭取權(quán)利。
她的價值,只在于能否換來一筆彩禮,或是否能在夫家順從聽話。
她娘更是辛苦了一輩子。
可在大秦,女人做的這些事,沒人看在眼里,也沒人覺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