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那是一個風云激蕩、山河破碎的時代。李自成的大順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于煤山,宣告了大明王朝的覆滅
。隨后,清軍鐵騎踏破山海關,如洶涌的潮水般涌入中原,一個新的王朝即將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立。
在泉州,有一位名叫留起春的明朝遺臣,他出身名門,是五代晉江王留從效的后裔。留起春自幼飽讀詩書,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心中懷揣著對國家的忠誠和對民族的熱愛
。
面對清軍的入侵,他的內心充滿了痛苦和掙扎,卻從未有過一絲投降的念頭。他眼睜睜地看著明朝的江山社稷在戰(zhàn)火中崩塌,百姓流離失所,心中的悲憤如熊熊烈火般燃燒。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許多明朝官員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和榮華富貴,紛紛選擇投降清朝。然而,留起春卻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他不愿向異族屈服,不愿看到祖宗的基業(yè)毀于一旦。
他深知,投降意味著背叛,意味著對國家和民族的不忠。于是,他毅然決然地帶領著全家七口,走上了一條悲壯的道路。他們選擇以殉國的方式,來表達對明朝的忠誠和對侵略者的抗爭。
那一天,留府上下一片死寂,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決絕和堅定。留起春和他的家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沒有絲毫的畏懼和退縮,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么是忠誠,什么是民族氣節(jié)
。
族人們在悲痛中為他們收殮,然而,當時的局勢異常嚴峻。清軍四處捕殺明朝遺孤,留氏一族為了躲避災禍,不得不改名換姓,四散逃亡。那七部棺木,就這樣被孤零零地留在了府中,成為了無主的孤魂,久停不葬。
它們靜靜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悲壯的歷史,見證著留起春一家的忠誠與不屈。留府埕七部棺的故事,也由此拉開了帷幕,成為了泉州歷史長河中一段令人感慨萬千的傳奇。
留起春一家殉國后,七部棺木便被孤零零地留在了留府。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清軍的搜捕如烏云般籠罩著留氏一族,他們?yōu)榱硕惚転牡?,不得不改名換姓,背井離鄉(xiāng),四散逃亡。這七部棺木,就這樣失去了主人的照料,成為了無主的孤魂,在留府中默默承受著歲月的侵蝕。
隨著時間的推移,留府逐漸破敗,曾經的輝煌不復存在。到了
20
世紀
20
年代,菲僑巨商、天主教徒陳光純在奎霞巷創(chuàng)辦啟明女校。
由于校舍范圍有限,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教學需求,陳光純便買下了留府這塊地,建起了一座三層樓的
“同”
字型洋樓作為校舍。后來,又在校舍西側修建了天主教堂,為這片古老的土地帶來了新的氣息。
然而,那七部棺木卻成了新建筑中的不和諧因素。它們被放置在洋樓周圍,顯得格格不入,有礙觀瞻。
時任啟明女校校長、天主教神甫鐸斯拉賓?莫牙,也就是中文名任道遠的西班牙人,為了改善這一情況,便在樓后搭了個棚子,將七部棺木集中放置在了那里。從此,這七部棺木便在這個小小的棚子里,繼續(xù)著它們漫長的等待,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七部棺木在園內一放就是約
300
年,這漫長的歲月里,圍繞著它們的各種靈異傳聞不脛而走。泉州人向來迷信,對這些神秘的棺木充滿了敬畏和恐懼。
據說,曾有人在大白天好奇地去敲了一下棺木,剎那間,棺木里竟傳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叫聲,仿佛是被困在其中的靈魂在痛苦地呻吟。這一傳聞讓人們對七部棺木更加畏懼,每次經過留府埕,都感覺陰森恐怖,不敢在此久留。
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