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犧牲的不是他自己,那么一切對于他來說都是無所謂的。
而最簡單粗暴的敗國之舉就是戰(zhàn)爭了。
用戰(zhàn)爭來損耗國力,從而敗壞國運,減緩壓力。
當然,拓跋長生知道這么做有一定的風險。
但那是對于別人。
對于他們北蠻來說這樣的風險并不大。
別人敗國是害怕被人吞并。
但他們北蠻因為地理問題,別人從來都只是驅趕,并沒有什么人能夠深入腹地。
而就算有人打到這里來,最后也會因為北蠻地理環(huán)境的問題最后離開這里。
在北蠻的歷史上,這樣的經歷也不是沒有過。
打不過大不了就離開,再過一段時間回來這里還是他們北蠻的。
至于說敗國會不會讓北蠻一蹶不振?
拓跋長生并不擔心。
他對自己有信心,只要堅持到人皇格位復蘇,憑借他的能力,必然會是人皇之位的有力爭奪者。
想到這里,拓跋長生轉頭將目光看向身后偌大的地圖。
在地圖上,總共有三個王朝。
北蠻,大慶,大乾。
也是地理相交的三個王朝。
想要行敗國之舉,必然要在大慶和大乾兩者之中選。
而大慶直接被拓跋長生忽略。
大慶太窮了,和他們北蠻差不多,真打起來很可能給大乾創(chuàng)造機會。
再者一直以來,因為大乾的存在,他們北蠻與大慶也算是交好。
動起手來大義上不好處理。
而大乾就不一樣了。
雖然說大乾很強,但也就是因為很強所以大乾一直以來根本看不上北蠻的這一塊地盤。
這從北蠻邊境許多部落往年時不時侵犯大乾邊境就可以知道。
大乾對于他們,從來只在境內處理,很少有越境打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