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子還沒支起來,周三郎的小算盤就打的霹靂啪啦響。
人家也是個有成算滴,離開山谷前都知會過楊四和趙易軍了。
各組燒飯的兩口大鐵鍋,必須洗刷好。
等著一會兒頭一道原鹽送上山谷,二三五道加工,肯定要老娘們上陣。
這叫什么,這叫崗前提前拭干。
林奕可都被算計上了,想要省工序,少煮幾遍原鹽,過濾桶必須準備上。
制海鹽,時刻都要用上過濾桶,原來的過濾肯定不行,用著太費。
既要簡化工序,又要兼顧成本控制,那就得靠木炭、石子和沙子這些天然免費的材料進行過濾。
其他都好說,木炭也沒有,大家伙兒也沒人會燒制木炭。
林元又成了實驗對象,林奕可抄錄了好幾種燒制木炭的方法,一股腦兒都塞給了林元。
林元也挺苦逼的,好好一個讀書人,都快被林奕可弄成匠人了。
瞅瞅人家周言郎,大哥上來就給畫個大餅,嗯,鋪個前程,弄好就是從六品官呢!
三弟賣咸魚也不孬,肯定是賺銀子的好活。
攤上林奕可這樣的妹子,林元的日子過得格外有
“滋味”。
先是揣著《景德鎮(zhèn)陶瓷錄》,帶著一幫老頭糊泥巴。
現(xiàn)在又領(lǐng)著一群半拉孩子,在煙熏火燎中忙活著燒木炭,凈干些接地氣的活兒。
好好一個讀書人,不是糊一身泥巴,就是一頭一臉的碳灰。
周三郎勤力一回,跟他屁股后忙活的人可不少。
去海邊抬細沙的漢子,四五六七歲的小娃兒,都跟去海邊撿鵝卵石了。
待上崗的老娘們,個個精神抖擻,抻著脖子等著原鹽送進山谷。
十八口大鐵鍋,今兒鐵定不會給大家伙兒做飯吃了,里里外外洗刷五六七八遍,就連鍋底灰都沒留著。
割蘆葦?shù)哪飩?,早上就帶一兩個窩窩頭下山,回到山谷一個個餓的眼睛直勾勾的。
可十八口鐵鍋里,刷鍋水比山泉水還要晶瑩透亮。
“你們咋就回來了?這才什么時辰,太陽都還沒下山,你們一個個懶婆娘這是想偷懶嗎?”
周婆子沒好氣的瞅著,邱蘭、孟彩萍、陳小草、王婷四個兒媳婦,大手一揮,就想將她們趕出山谷,繼續(xù)去割蘆葦。
都說了,海邊最少要搭幾十間草棚子,蘆葦苫子不知道要用多少呢!
關(guān)鍵是,鹽場管事的可是周大郎,周老黑都跟她說過了,弄不好周大郎會被梁王封官。
天老爺!大兒子能當官,三兒子賣咸魚,北地祖墳到底冒了多高的清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