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的盛夏,總被一陣荷風染得清爽。濟公揣著沈蓮新釀的荷花酒,蹲在“蓮心繡堂”的院角,看著周大娘教姑娘們調(diào)顏料。院里的兩株海棠早已結(jié)了青果,架上繃著的“百荷全圖”繡品即將完工,粉白的荷瓣、墨綠的荷葉,在陽光下泛著細膩的光澤,連飛過的蝴蝶都忍不住停在繡樣上,分不清真假。
“濟師父,您別偷喝我的荷花酒!”沈蓮提著個竹籃走來,里面裝著剛切好的西瓜,見濟公正對著酒葫蘆抿嘴笑,伸手就去搶,“這酒是給蘇姐姐和周婆婆留的,您要喝得等繡品完工慶功!”
濟公嘿嘿一笑,把酒葫蘆揣回懷里,抓起塊西瓜往嘴里塞,汁水順著嘴角往下淌:“丫頭小氣啥,貧僧幫你看了半個月的繡架,喝口酒還不行?再說了,貧僧剛聽說,城里知府派人來報,張彪的余黨全抓著了,這可是大喜事,得喝兩杯!”
這話一出,繡堂里的姑娘們都歡呼起來。周大娘放下手里的顏料碟,笑著說:“真是太好了!玉蓮要是知道,肯定高興。當年她就是怕這些人再害別人,才把證據(jù)藏得那么隱蔽,如今總算清凈了?!?/p>
正說著,就見蘇婉娘領(lǐng)著個穿官服的差役走來,差役手里捧著個紅綢包裹的木盒,臉上滿是笑意:“沈姑娘,濟圣僧,知府大人讓小的來送捷報,張彪的同黨全被抓獲,私鹽窩點也抄了,大人說,這都是您和圣僧的功勞,特意送塊‘德藝雙馨’的匾額來!”
沈蓮連忙接過木盒,打開一看,里面是塊黑漆匾額,“德藝雙馨”四個金字閃著光,邊緣雕刻著荷蓮紋樣,正是知府親筆所題。她捧著匾額,眼圈微微發(fā)紅:“多謝知府大人,這都是托圣僧和大家的福?!?/p>
濟公湊過來,拍了拍匾額,“不錯不錯,比廟里的木魚還亮。沈丫頭,這匾額得掛在繡堂正中間,讓來往的人都瞧瞧,咱們溪云村的繡娘,不僅繡藝好,心更好!”
村民們聽說知府送了匾額,都來繡堂道賀。村長提著兩串鞭炮,笑得合不攏嘴:“沈姑娘,咱們溪云村以前從沒得過這么大的榮譽,你可是咱們村的驕傲!今晚咱們擺幾桌酒席,好好慶祝一下!”
沈蓮笑著答應(yīng),和蘇婉娘、周大娘一起忙活起來。姑娘們幫忙打掃繡堂,村民們搬來桌椅,濟公則蹲在院角,幫著劈柴生火,嘴里還哼著小曲,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傍晚時分,繡堂里擺了十幾桌酒席,燈籠掛得滿院通紅。知府派來的差役也沒走,跟著一起喝酒熱鬧。周大娘端著酒杯,走到沈蓮身邊,輕聲說:“丫頭,明日咱們?nèi)ズ尚膹R,把這捷報告訴你娘,讓她也高興高興?!?/p>
沈蓮點點頭,眼里滿是感激:“嗯,還要把匾額的事告訴娘,讓她知道,她的繡藝不僅傳下去了,還幫著抓了壞人?!?/p>
第二天一早,沈蓮帶著匾額的拓片,和濟公、蘇婉娘、周大娘一起往荷心廟走。廟前的古柏長得愈發(fā)茂盛,陽光透過枝葉灑在雕像上,柳玉蓮的雕像手里捧著荷花,像是在微笑。沈蓮把拓片貼在雕像旁邊的石碑上,又擺上供品,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娘,張彪的余黨都被抓了,知府大人給繡堂送了‘德藝雙馨’的匾額,您放心,我會把您的繡藝一直傳下去,做個像您一樣善良正直的人。”
周大娘也上前祭拜,眼淚掉了下來:“玉蓮,咱們當年的心愿實現(xiàn)了,那些壞人都得到了懲罰,你可以安息了。”
濟公雙手合十,念起了超度經(jīng)文,“南無阿彌陀佛……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冤魂得解脫,善念永流傳……”經(jīng)文聲里,古柏的葉子輕輕搖曳,像是在回應(yīng)。
祭拜結(jié)束后,四人往回走,路過村西頭的破屋時,沈蓮?fù)蝗煌O履_步。破屋早已修好,改成了繡品倉庫,里面堆滿了姑娘們繡好的荷蓮繡品。她看著倉庫,突然說:“圣僧,蘇姐姐,周婆婆,我想把這里改成‘柳氏繡藝館’,展示我娘的繡譜和繡品,讓更多人知道‘柳氏疊針繡’的故事?!?/p>
周大娘高興地說:“好??!我這里還有你娘當年的繡線和工具,都能放在館里展示?!?/p>
蘇婉娘也點點頭:“我?guī)湍闶帐?,咱們把繡藝館辦得漂漂亮亮的?!?/p>
濟公笑著說:“貧僧也來幫忙,保證讓繡藝館比靈隱寺還熱鬧!”
接下來的日子,沈蓮和大家一起忙活繡藝館。村民們幫忙粉刷墻壁,姑娘們縫制展架,周大娘整理柳玉蓮的遺物,濟公則在館門口題了“柳氏繡藝館”五個大字,雖然字跡潦草,卻透著股靈氣。
繡藝館開張那天,來了很多人,城里的繡娘、外地的商人,還有知府派來的代表,都來道賀。沈蓮穿著新做的繡裙,站在館門口,向大家介紹“柳氏疊針繡”的歷史,還有柳玉蓮的故事。眾人聽了,都很感動,紛紛稱贊柳玉蓮的善良和正義。
蘇曼卿也從城里趕來,帶來了錦繡閣的繡品,擺在館里一起展示。她拉著沈蓮的手,笑著說:“丫頭,你娘要是知道,肯定會為你驕傲的。以后咱們錦繡閣和繡藝館合作,把‘柳氏疊針繡’賣到更遠的地方去?!?/p>
沈蓮點點頭,心里滿是欣慰。她知道,娘的心愿不僅實現(xiàn)了,還以一種更圓滿的方式延續(xù)著。
日子一天天過去,溪云村的繡藝越來越有名,來學(xué)繡的姑娘越來越多,繡品也賣到了外地。沈蓮成了遠近聞名的繡娘,可她依舊保持著初心,每天教姑娘們繡花,幫村民們解決困難,就像她娘當年一樣。
濟公還是常來繡堂和繡藝館串門,有時喝著荷花酒,看著姑娘們繡花,有時幫著沈蓮出謀劃策,日子過得悠閑自在。蘇婉娘和周大娘也一直陪著她,三人就像一家人一樣,相互照顧,相互扶持。
轉(zhuǎn)眼到了秋天,荷心廟前的古柏結(jié)了柏籽,沈蓮帶著姑娘們?nèi)ゲ烧?,準備釀成柏籽茶。她站在古柏下,望著遠處的靈隱寺,心里滿是感激。她知道,若不是遇到濟公,遇到蘇婉娘、周大娘,還有溪云村的村民們,她娘的冤屈永遠也洗不清,她也不會有今天的生活。
靈隱寺的鐘聲隱隱傳來,清脆而悠遠。沈蓮笑著閉上眼睛,感受著荷風帶來的清爽,她知道,娘的繡藝會一直傳下去,娘的善良和正義,也會像這古柏一樣,扎根在溪云村的土地上,永遠不會消失。
夕陽西下,沈蓮和姑娘們提著柏籽,說說笑笑地往村里走。她們的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和遠處的靈隱寺、荷心廟連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幅最溫暖、最安寧的畫面。這世間的美好,或許就是這樣,有人傳承著善意,有人守護著正義,有人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了最動人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