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xiāng)試中,于謙憑借著扎實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順利通過,展現出了他在學術上的卓越能力。
但在會試中,他卻遭遇了挫折。
當時的會試策論要求考生對時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于謙以其剛正不阿的性格,在策論中直言時弊,毫不避諱地指出了朝廷存在的問題。
他的這種直率的表達方式雖然體現了他的正直和勇氣,但卻觸怒了一些權貴。
這些權貴不愿意聽到刺耳的真話,因此在評判試卷時故意打壓于謙,使得他未能取得理想的名次。
這次挫折對于于謙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氣餒。
相反,他從這次經歷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官場的黑暗和復雜,也更加堅定了自己要為國家和百姓謀福祉的決心。
他明白,要想真正實現自己的抱負,就必須在困境中不斷磨礪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于是,他更加刻苦地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為下一次的科舉考試和未來的仕途之路做好準備。
二、初入仕途的嶄露頭角
御史生涯的鋒芒初現經過多年的努力,于謙終于在科舉中嶄露頭角,進入了官場,擔任御史一職。
御史在古代是負責監(jiān)察百官、彈劾違法亂紀行為的官員,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敢于直言的勇氣。
于謙在御史任上充分展現了自己的這些品質。
在朝堂上,他聲音洪亮,言辭清晰,每次奏對都能切中要害。
他的發(fā)言不僅能夠準確地指出問題所在,還能夠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他的這種表現引起了明宣宗朱瞻基的注意。
有一次,在彈劾朱高煦的過程中,于謙表現得尤為出色。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他一直覬覦皇位,發(fā)動了叛亂。
于謙在彈劾他時,義正言辭,聲色俱厲,將朱高煦的罪行一一列舉出來,讓朱高煦在朝堂上伏地戰(zhàn)栗,不敢抬頭。
這次彈劾讓于謙聲名遠揚,也讓明宣宗看到了他的能力和忠誠。
明宣宗對于謙十分賞識,開始逐漸重用他。
于謙在御史任上的出色表現,為他日后的仕途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讓他在官場中樹立了剛正不阿的形象。
巡撫地方的惠民之舉
由于明宣宗的賞識,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
在地方任職期間,于謙深入了解百姓的疾苦,積極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
他重視水利建設,深知水利對于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