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發(fā)現(xiàn)就像一顆璀璨的星星,照亮了糖代謝研究的黑暗領(lǐng)域。
然而,這個復雜的名字卻讓同事們頭疼不已,他們覺得這個名字又長又拗口,于是便戲稱它為“魔法糖豆”。
萊洛伊爾對這個外號并不介意,反而覺得很有趣。
在當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頒獎宴會上,他更是玩心大發(fā),竟然掏出裝滿白色粉末(其實就是UdpG)的瓶子,對著在場的嘉賓們大聲說:“要嘗嘗改變?nèi)祟愓J知的糖嗎?”
這一突如其來的舉動可把保安們嚇壞了,他們以為萊洛伊爾攜帶了什么可疑物質(zhì),差點就要將他逮捕。
好在經(jīng)過一番解釋,大家才明白這只是一個玩笑,但這件事也成為了科學界的一段傳奇佳話,讓人們看到了萊洛伊爾幽默風趣的一面。
萊洛伊爾曾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那是一個學術(shù)氛圍濃厚的地方,各種學術(shù)觀點激烈碰撞。
有一次,他與一位反對派學者就糖代謝模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這位反對派學者言辭激烈,毫不留情地指責道:“你的模型就像阿根廷經(jīng)濟一樣漏洞百出!根本站不住腳!”
萊洛伊爾聽了這話,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靈感突發(fā)。
他立刻反手甩出實驗數(shù)據(jù),就像一位勇敢的戰(zhàn)士揮舞著手中的武器,大聲回應(yīng)道:“至少我的數(shù)據(jù)比探戈舞步更精確!你看看這些數(shù)據(jù),它們清晰地證明了我的模型的正確性?!?/p>
這場爭論就像一場激烈的“糖代謝版Rapbattle”,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周圍的師生們被他們的精彩辯論吸引得紛紛駐足觀看,現(xiàn)場氣氛熱烈非凡。
雖然最終誰也沒有說服誰,但這場辯論卻讓人們對糖代謝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展現(xiàn)了萊洛伊爾在學術(shù)上的自信和才華。
"諾貝爾獎的甜味風暴"
1970年,對于萊洛伊爾來說,是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
他憑借在糖代謝研究領(lǐng)域的卓越貢獻,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當他站在領(lǐng)獎臺上,準備發(fā)表感言時,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舉動。
他堅持攜帶祖?zhèn)縻y制馬黛茶杯上臺,在眾人的注視下,他先猛吸了三口馬黛茶,然后才緩緩開口說道:“沒有馬黛茶的刺激,我連糖和鹽都分不清!這小小的馬黛茶,可是我在科研道路上的精神支柱?。 ?/p>
他的這一舉動讓頒獎委員會的成員們哭笑不得,他們沒想到這位科學家竟然如此隨性。
為了防止類似的事情再次發(fā)生,頒獎委員會連夜修改規(guī)則,明確規(guī)定禁止自帶飲料上臺。
萊洛伊爾也因此成為了諾貝爾獎歷史上一個獨特的存在,他的這個小小的舉動,為嚴肅的諾貝爾獎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
斯德哥爾摩的諾獎宴會上,本應(yīng)是一場莊重而高雅的盛會,然而萊洛伊爾卻再次掀起了一場“甜味風暴”。
他趁著大家不注意,偷偷溜進后廚,像個調(diào)皮的孩子一樣指揮廚師們用葡萄糖結(jié)晶裝飾蛋糕。
廚師們被他古怪的想法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但又拗不過他,只好照做。
當晚宴開始時,一道道精美的菜肴被端上餐桌,其中那些裝飾著葡萄糖結(jié)晶的蛋糕格外引人注目。
客人們品嘗著這些甜美的蛋糕,一開始還覺得味道不錯,可隨著食用的量越來越多,他們漸漸感覺有些不對勁了。
整場晚宴變成了“糖尿病高?,F(xiàn)場”,客人們紛紛被甜得齁住了嗓子。
瑞典國王嘗了口甜到極致的布丁后,臉上露出了無奈的笑容,調(diào)侃道:“您這是要復興維京人的蜂蜜戰(zhàn)爭嗎?這甜度簡直能讓人甜掉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