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薩摩里的行為并不總是如此“友好”。他就像一位精明的“端水大師”,在抗法的同時,還不忘在周邊地區(qū)擴張自己的勢力。
剛和法國簽完《肯尼耶巴科羅條約》,承諾與法國保持和平友好關系,轉頭就東征錫卡索搶地盤。
這一舉動,讓法軍司令大為惱火,直呼:“說好做彼此的天使呢?”薩摩里的這種反復無常的行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自己爭取了更多的利益,但也讓他在國際上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除了戰(zhàn)術上的迷惑操作,薩摩里還是一位“基建狂魔”。為了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他下令在叢林里建立兵工廠,仿造步槍等武器。
然而,由于技術不過關,第一批產(chǎn)品炸膛率高達50%。
當士兵們拿著這些危險的武器上戰(zhàn)場時,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無奈,紛紛吐槽:“領導,這算殺敵還是自殺?”盡管如此,薩摩里并沒有放棄,他繼續(xù)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不斷改進技術,試圖生產(chǎn)出更加先進的武器。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薩摩里還派人去法軍培訓班偷師學藝。
這些人學成歸來后,薩摩里立刻開班授課,講授《論如何用法國技術打法國人》這門課程。
這一行為,堪稱“19世紀凡爾賽文學代表作”,既展現(xiàn)了薩摩里的機智和幽默,又反映了他對法國技術的渴望和利用。
三、治國寶典:從《古蘭經(jīng)》到KpI
薩摩里不僅是一位軍事家,還是一位頗具特色的治國者。
他的治國方略,堪稱“伊斯蘭教義魔改版”,將宗教信仰與現(xiàn)代管理理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治國體系。
每周五,是薩摩里的“總裁接待日”。
這一天,他會早早地來到清真寺門口,蹲在那里收集群眾的投訴和建議。他會耐心地傾聽每一位群眾的訴說,認真記錄下他們的問題,并承諾會盡快解決。這一舉動,雖然贏得了部分群眾的好感,但也引來了部落長老的不滿。他們抱怨道:“您這樣顯得我們很懶政啊!”
然而,薩摩里并不在意這些抱怨,他堅信只有深入了解群眾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治理國家。
在教育方面,薩摩里實行了義務教育強制令。
他要求貴族子弟全寄宿上學,接受系統(tǒng)的教育。如果學不好,就要面臨罰款的處罰。
這一政策,讓那些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富二代們叫苦不迭,集體患上了“開學恐懼癥”
。然而,從長遠來看,這一政策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有文化、有才能的人才,為國家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軍事和經(jīng)濟方面,薩摩里推行了軍民融合試驗區(qū)。他讓士兵白天打仗,晚上種地,美其名曰“自給自足”。
實際上,他是把軍隊當成了免費農民工,通過這種方式來減輕國家的經(jīng)濟負擔,同時提高軍隊的生存能力。然而,這一政策也引起了一些士兵的不滿,他們認為自己的主要職責是打仗,而不是種地。
但薩摩里不為所動,堅持推行這一政策,直到國家滅亡。
四、東征錫卡索:史詩級翻車現(xiàn)場
1887年,薩摩里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策——東征錫卡索。這場戰(zhàn)役,原本被他寄予厚望,希望能夠通過這場戰(zhàn)爭擴大自己的領土,增強國家的實力。然而,他卻沒想到,這竟然是一場史詩級的翻車現(xiàn)場。
錫卡索是一座堅固的“西非堡壘”,城墻高大厚實,防守嚴密。
薩摩里為了攻下這座城市,不惜耗資7千條人命和全年的Gdp。
他調集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資,對錫卡索進行了長時間的圍攻。然而,無論他如何努力,都無法啃下這座堅硬的“骨頭”。
士兵們在戰(zhàn)場上浴血奮戰(zhàn),傷亡慘重,但城市依然屹立不倒。氣得薩摩里怒寫小作文:“城墻太厚舉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