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國石材限購令風波」(公元前2563年)
隨著金字塔工程進入白熱化階段,哈夫拉法老對石材的需求越來越大。
他突發(fā)奇想,頒布了《神圣石材配給法》,規(guī)定:“每戶家庭每月需上繳10腕尺見方石灰?guī)r,違者罰沒椰棗樹!”
這個法令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瞬間在全國掀起了軒然大波。
孟菲斯市民為了完成任務,紛紛拆了自家門框,把門框的石材拿去上繳。
底比斯農(nóng)民也不甘示弱,刨開祖墳,將墳墓里的石材挖出來。
就連尼羅河上的漁船也加入了這場“瘋狂挖石”運動,漁民們開始偷運河底的鵝卵石,仿佛這些石頭都是能拯救世界的寶貝。
最離譜的是某位官員,為了湊數(shù),竟然將財政部賬本石碑敲碎充數(shù)。
這下可好,當年稅收記錄全變成了拼圖游戲,財政大臣看著一堆破碎的石碑,在羊皮卷上痛心疾首批示:“建議下次競賽增設‘石材真?zhèn)舞b定’環(huán)節(jié)?!?/p>
這場全國石材限購令風波,就像一場荒誕的鬧劇,讓整個古埃及陷入了混亂。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為了完成金字塔工程,人們不惜一切代價的瘋狂狀態(tài)。
四、「外交獻禮獅身貓面像事件」(公元前2558年)
在古埃及的外交活動中,獻禮是一項重要的儀式。
哈夫拉法老為了向巴比倫國王表達友好,決定獻上一份獨特的禮物——一尊等比例縮小的獅身人面像。
他覺得這個禮物既能展示古埃及的藝術魅力,又能體現(xiàn)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
然而,問題出在了圖紙翻譯上。
工匠們拿到圖紙后,由于翻譯錯誤,把“獅子”(Sekhmet)寫成了“貓”(mau)。
這兩個詞在古埃及語中雖然有些相似,但代表的動物卻截然不同。
當使團打開禮箱,將這尊雕像呈現(xiàn)在巴比倫國王面前時,全場都驚呆了。
一尊長著波斯貓臉的迷你雕像出現(xiàn)在眾人眼前,那模樣十分滑稽,就像一個穿著華麗衣服的小丑。
巴比倫工匠甚至誤以為是新型攻城武器,他們圍著雕像研究,試圖將其安裝在戰(zhàn)車前端,想象著用這只“貓面神獸”去征服敵人。
哈夫拉得知這個消息后,又氣又急,但他很快鎮(zhèn)定下來,緊急召開御前會議。
在會議上,他宣稱這是“跨文明藝術實驗”,試圖用這個理由來掩蓋自己的失誤。
他還派特使送去補充說明:“貓面象征埃及與巴比倫如寵物與主人般親密。”
這個比喻就像一顆火藥,瞬間引發(fā)了外交危機。
兩國邊境哨所士兵為此展開長達三個月的“誰當主人”辯論賽,雙方各執(zhí)一詞,互不相讓。
這場外交獻禮事件,就像一場鬧劇,讓兩個國家的關系變得十分微妙。
五、「金字塔驗收燈光秀慘案」(公元前2552年)
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哈夫拉金字塔終于竣工了。
為了慶祝這一盛大時刻,哈夫拉法老策劃了史上首場“聲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