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降,將大明宮連綿的殿宇覆上一層深沉的墨色。相較于東宮的壓抑與紫宸殿的威儀,宮內西北角一處僻靜的院落,顯得格外清冷。這里非是掖庭那等罪奴聚居之地,卻也遠離了權力中心的熱鬧與喧囂,乃是些品階不高、或需靜心做事的女官居所。
其中一間小屋窗內,透出一點昏黃的燈火。上官婉兒獨坐案前,身姿依舊挺拔,只是較之以往更顯清瘦單薄。左側臉頰上,那新鮮的“忤逆”黥痕在跳躍的燈焰下,愈發(fā)顯得猙獰刺目,如同一條扭曲的暗影,時刻提醒著她那段不堪回首的遭遇與當下的處境。
案頭堆放著些許她白日里需協助整理、抄錄的文書卷宗,內容多與改元慶典的儀注、用度相關,瑣碎而刻板。這曾是武后對她的一種“信重”,如今卻更像是一種無聲的懲戒與擱置。她并未因這冷遇而怠惰,纖長的手指握著筆,正一絲不茍地在一份文書末尾落下娟秀而隱帶風骨的小楷。墨跡干透,她將文書輕輕合上,置于一旁,動作間不見絲毫怨懟,只有一種近乎凝滯的平靜。
窗外,隱約飄來遠處宮殿為慶?!坝缆 倍O宴的絲竹管弦之聲,那靡靡之音隔著重重宮墻與夜色,變得虛幻而縹緲,不僅未能給這小院增添半分暖意,反而更襯得此間孤燈如豆,寂寥入骨。
婉兒放下筆,并未起身,只是微微側首,望向那扇隔絕了外界喧囂的軒窗。清冷的月光透過窗紙,在她未受刑的右半邊臉上投下淡淡的銀輝,與左臉的暗影形成詭譎的對比。
【永隆……】她于心中默念這兩個字,唇邊未曾牽起任何弧度,眼神卻已然冷冽如秋霜。這被賦予“永享隆盛”之意的年號,在她聽來,字字皆透著刺骨的寒意與莫大的諷刺。她仿佛能透過這浮華的稱謂,看到巴州道上未曾散盡的殺機,看到廢太子李賢那蒙冤遠竄、前途未卜的凄涼背影,更看到這金碧輝煌的宮闕之下,日益冰冷凝固的權力法則與人心險惡。
白日里,她奉命往紫宸殿偏殿送交文書時,曾遠遠瞥見太子李顯自殿中退出。那位新任的東宮之主,身著華服,被眾多內侍簇擁,看似風光無限,然而其眉宇間那揮之不去的惶惑與眼底深處那一閃而過的虛怯,未能逃過她的眼睛。她甚至能感受到,那高踞于珠簾之后的身影,其無處不在的掌控力,已如同無形的羅網,將這位太子牢牢罩住。
這“永隆”的開端,于她而言,非但不是萬象更新,反而更像是舊日冤屈與新權枷鎖共同譜寫的序曲。她因洞悉了某些真相而付出慘痛代價,如今雖身陷此等尷尬境地,近乎被遺忘于此等清冷角落,但那雙曾以過目不忘、機敏銳利著稱的眼眸,卻因此番磨難而洗去浮華,變得愈發(fā)深邃沉靜,洞察世事。
她收回望向窗外的目光,重新落于案前燈焰之上?;鸸庠谒领o的瞳仁中微微跳動。她伸出手,指尖無意識地在那份剛合上的、關乎“永隆”慶典的文書封皮上,輕輕劃過。
沒有憤懣,沒有悲泣,只有一種近乎殘酷的清醒。她知道,自己或許將長久沉寂于此,但她的目光,她的心智,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晰。這帝國的“永隆”之下,涌動著怎樣的暗流,掩蓋著怎樣的真實,她看得分明。
這縷清醒的孤光,搖曳于深宮暗夜,雖微渺,卻未曾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