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透過窗欞灑入書房,驅散了長夜的燭火氣息,卻驅不散空氣中那份凝滯的、混合著墨香與沉重思慮的味道。李賢終于擱下了筆,指尖因長時間緊握而微微發(fā)麻,眼底帶著一絲疲憊的血絲,但眼神卻異常清亮,仿佛經過一夜的淬煉,變得更加堅定。
案頭上,攤開著他剛剛完成的、厚厚一疊回復條陳。墨跡已干,字跡依舊是他那特有的、鋒芒內蘊的骨力,但細看之下,每一筆每一劃都經過了精心的斟酌,力求在恭敬的框架內,傳遞出最核心的意圖。
他輕輕吹了吹紙上并不存在的浮塵,開始最后一遍審閱。這不僅僅是一份回復,更是一份宣言,一次小心翼翼的試探,一場以文字為武器的無聲弈局。
關于“清查隱沒田畝,抑制豪強”:
他首先肯定了此舉于“充盈國庫,均平賦役”的重大意義,稱頌母后“明見萬里”。隨即筆鋒一轉,引經據典:“然《管子》有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今聞州縣為求速效,手段或有操切,以致地方鄉(xiāng)紳,惶恐不安,甚有舉家遠徙者。此雖懲不法,然恐傷及良善,動搖地方根基?!彼岢鼍唧w建議,“可否仿漢之‘度田’,區(qū)別對待?對確有欺隱、魚肉鄉(xiāng)里者,嚴懲不貸,籍沒其產;然于安分守己,僅因祖產略豐者,可否予以限期自首,補繳賦稅,暫緩清丈?如此,既可示朝廷寬仁,亦可使新政推行,少些窒礙,多得民心。”此議看似妥協(xié),實則為那些并非武媚主要打擊目標的中小地主、以及部分并非核心敵人的舊勛貴,留下了一道喘息之縫,也限制了酷吏借機擴大打擊面的空間。
關于“改革科舉,廣納寒俊”:
他盛贊此乃“破千載門閥之弊,開天下英才之門”的德政。但緊接著,他以擔憂的口吻寫道:“然則,取士之道,貴在公允。若全然以新政言論為準繩,恐失之偏頗,反使投機者進,樸拙者退。且士族子弟,雖或有紈绔,然其中亦不乏熟諳典章、明于吏治之輩?!彼慕ㄗh是,“可否新舊兼收,漸進替代?于科考之中,既考時務策論,亦不偏廢經義文章。于授官之初,寒門士子與士族子弟,量才并用,使之相互砥礪,共佐明時。待寒門根基漸固,士族積習漸改,再行全盤之策,則水到渠成,朝堂亦不致驟然撕裂?!边@既安撫了因科舉改革而利益受損的舊士族,也為朝廷保留了大量有實際政務經驗的官員,避免了人才斷層,本質上是在延緩武媚通過科舉徹底重塑官僚體系的步伐。
關于“整頓吏治,懲貪肅紀”:
他對此條最為贊同,稱“吏治不清,則萬政皆空”。然而,他著重強調了手段:“《唐律》乃國之準繩,賞罰黜陟,當一斷以律。聞有司為求震懾,或有羅織周納、濫用嚴刑之舉,雖收效于一時,然恐傷陛下仁德之名,亦使百官股栗,不敢任事?!彼鞔_提出,“可否嚴令御史臺、刑部,凡劾奏官員,必證據確鑿,依律定罪,嚴禁風聞奏事,鍛煉成獄。另,可強化常規(guī)考課,明定升黜標準,使賢者進階有路,庸者汰黜有據。如此,則吏治可清,而朝堂亦安?!边@直接針對了武媚倚重的酷吏政治,試圖將吏治整頓重新拉回到法制和常規(guī)考核的軌道上來。
通篇條陳,措辭極其恭謹,處處體現(xiàn)著為母后新政“拾遺補缺”、“使之盡善盡美”的孝心與臣道。他沒有否定任何一條建言,反而都先予以高度肯定,再將問題歸結于“執(zhí)行過程中的偏差”或“需要考慮的更周全之處”,最后提出看似更具操作性、也更溫和的替代方案或補充細則。
李賢放下條陳,長長吁出一口氣。他知道,母后必然能看出他隱藏在字里行間的真實意圖。這份條陳,如同一把包裹著錦緞的匕首,恭敬地奉上,刀刃卻指向了新政中最具破壞性的部分,以及母后那不容置疑的權威。
他能做的,已經做了。剩下的,便是等待長安那邊的反應。是雷霆震怒?是冷眼擱置?還是……某種更深思熟慮的應對?
他將條陳仔細封好,喚來心腹內侍:“即刻以六百里加急,直送長安大明宮,面呈天后?!?/p>
內侍領命而去。李賢走到窗前,望著東方漸白的天空,心中并無輕松,反而更加沉重。他知道,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他與母后之間,那場關乎理念、權力與親情的漫長博弈,隨著這份條陳的送出,正式拉開了序幕。而東宮這片看似尊榮的天地,從此,將再無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