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林薇幾乎未曾合眼。
狄仁杰書房中那番深意重重的談話,如同在她腦海中點燃了一場無聲的風暴,將過往所有的平靜、偽裝和刻意忽略的疑慮,都席卷一空,只剩下那個赤裸而殘酷的真相,在意識的每一個角落灼燒。
前朝遺孤。
這四個字像是一座無形的大山,轟然壓在她的心頭,讓她喘不過氣。她獨自一人坐在窗前,望著外面沉沉的夜色,從繁星滿天到東方既白,腦海中兩個聲音在激烈地搏殺、撕扯。
一個聲音,充滿了歷史的悲愴與血脈的吶喊,那是屬于這具身體原主可能殘存的意識,也是這個時代正統(tǒng)觀念賦予的“責任”:
“復仇!你必須復仇!武則天是篡位者,是屠戮你血親的劊子手!你身上流淌著高貴的王皇后血脈,這是你的宿命,是你與生俱來的責任!難道你要認賊作父,茍且偷安嗎?想想王皇后、蕭淑妃是如何慘死的!想想你的家族是如何被連根拔起、零落成泥的!此仇不共戴天!”
這個聲音尖銳而執(zhí)著,帶著血淚的控訴,試圖點燃她內(nèi)心深處的仇恨之火。它描繪著一幅復仇的圖景:利用她的身份、她的能力、“鳳影”的力量,甚至聯(lián)合所有反武勢力,里應外合,顛覆武周,恢復李唐!那將是何等的轟轟烈烈,快意恩仇!
然而,另一個聲音,則更加冷靜,更加理性,帶著她來自現(xiàn)代的靈魂印記和這一路走來的切身感悟:
“復仇之后呢?天下大亂,烽煙再起?讓好不容易從突厥鐵蹄下喘息過來的邊民再次陷入戰(zhàn)火?讓崇州城頭那些信任你、與你并肩作戰(zhàn)的將士,調(diào)轉(zhuǎn)刀鋒指向自己的同胞?讓狄公、元芳這些真心待你之人,陷入忠義兩難的絕境?值得嗎?”
“武則天固然手段酷烈,但她治國確有才能,打破了門閥壟斷,給了寒門子弟上升之階,穩(wěn)定了帝國局勢。簡單地以血統(tǒng)論是非,推翻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政權(quán),帶來的很可能不是朗朗乾坤,而是更大的混亂和割據(jù),最終受苦的,還是底層黎民百姓。”
“你林薇,究竟是誰?是一個被血脈和仇恨定義的復仇工具,還是一個有著獨立意志、能夠明辨是非、以天下蒼生為念的人?你的價值,難道僅僅在于你的出身嗎?”
這個聲音如同清泉,試圖澆滅那復仇的火焰,引導她看向更廣闊的天地,思考更深層次的責任。
兩種念頭在她腦中激烈交鋒,如同兩軍對壘,互不相讓。
她想到了王皇后和蕭淑妃的悲慘結(jié)局,心中確實涌起一股悲涼與憤怒。無論她們當年是否也有過錯,那般酷烈的下場,總是令人唏噓。
但她也想到了自己穿越而來的初衷——不是為了陷入歷史的恩怨情仇,而是想要活出自我,想要憑借自己的力量,在這個時代留下一些不一樣的印記。
她想到了李元芳。那個沉默卻如山般可靠的男人,為了救她,幾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若她選擇復仇之路,他該如何自處?是忠于朝廷,與她刀兵相見?還是背棄信念,隨她一同造反?無論哪種選擇,對他而言都是殘酷的折磨。
她想到了狄仁杰。那位智慧深遠的老人,顯然早已看穿了一切,卻選擇用那種方式引導她,希望她超越私怨,心懷天下。這份信任與期許,重如千鈞。
她還想到了崇州的百姓,那些在戰(zhàn)火中失去親人、家園的普通軍民。他們渴望的是和平與安定,而不是另一場因權(quán)力更迭而引發(fā)的血雨腥風。
復仇,看似痛快,實則是一條通往毀滅的不歸路。不僅會毀滅她自己,更會毀滅無數(shù)她所在意的人和事。
可是,不復仇,她又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如何面對那可能存在的、知曉她身份并期待她“有所作為”的勢力?難道真的要向“仇人”俯首稱臣,假裝一切都沒有發(fā)生過嗎?
那種憋屈和矛盾,同樣讓她感到窒息。
天光漸亮,晨曦透過窗欞,在地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林薇依舊維持著那個僵坐的姿勢,臉色蒼白,眼底布滿了血絲,整個人仿佛經(jīng)歷了一場酷刑,精神疲憊到了極點,但眼神深處,那激烈的掙扎卻漸漸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近乎虛無的平靜,以及在那平靜之下,緩緩凝聚的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