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廣場上響起一片或如釋重負、或懊惱不已的嘆息聲。
禮部官員們魚貫而入,手腳麻利地將三百份試卷一一收起。
隨后,在一眾重臣的監(jiān)督下,當場糊名,將寫有考生信息的卷頭封存起來。
緊接著,所有試卷被裝入數個大箱,由嘉靖帝親自指定了打亂的次序,以示公允。
最后,這三百份決定著無數人命運的試卷,被分別送往內閣與文淵閣。
按照規(guī)矩,將由內閣首輔嚴嵩,次輔徐階,以及幾位德高望重的大學士進行初閱。
他們將從這三百份試卷中,選出最優(yōu)的十份,呈送御前。
由皇帝陛下親自定奪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接下來的三天,內閣的值房內,燈火徹夜通明。
嚴嵩與徐階,這對政壇上斗了一輩子的老對手,此刻卻不得不坐在一張桌子的兩端,面對著堆積如山的試卷。
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墨香,以及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與煩躁。
三百份策論,談論的都是“何以振國”。
有人引宋儒之言,大談存天理、滅人欲,認為振國必先正人心。
有人宗法家之術,主張嚴刑峻法,重典治吏,以求風氣清明。
有人從農桑、水利、兵備、鹽鐵等各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這些文章,大多四平八穩(wěn),言之有物,符合一個優(yōu)秀貢士應有的水準。
但看多了,便覺得千篇一律,如同嚼蠟。
嚴嵩的眉頭越皺越緊,他需要的是能解決國庫空虛的“實學”,而不是這些空泛的道德文章。
徐階則不動聲色,他更看重文章的法度與經義的根基,對那些劍走偏鋒的言論,本能地抱有警惕。
兩人時而交換意見,時而各自批閱,三天下來,神情都憔悴了不少。
終于,在第三天的黃昏,十份被公認為最優(yōu)的卷子,被整整齊齊地擺放在了一個托盤上,送進了御書房。
御書房內,檀香裊裊。
嘉靖帝換了一身更為舒適的素色道袍,懶洋洋地斜倚在軟榻上,身前的小幾上,擺著剛送來的試卷。
他隨手拿起第一份。
“……臣以為,國之不振,在吏治之不清。當效太祖之雷霆手段,重整官箴……”
嘉靖帝看了幾行,便放下了。老生常談,毫無新意。
第二份。
“……邊患之根,在兵備松弛,屯田不興。當廣開軍屯,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