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翁門在吳國,那就很難說同吳王沒有關(guān)系。
事實上,翁門受到歷代吳王的扶持,同時也接受吳王的驅(qū)使。
上一次,朝中有人打算挑起清凈寺同勛貴之間的斗爭,吳王不但清楚,而且樂觀其成。
這一次,吳王秉持著同樣的態(tài)度。
有人勸吳王遠離翁門,如今灰頭土臉的燕國,就是前車之鑒。
吳王直接賞給他一個蔑視的眼神。
以漠西城為突破口來對付燕國,吳王也得贊一句好算計。
不過——
這種計策,只能用上一次。
如果太子用同樣的手段來對付吳國,恐怕各家諸侯都會人人自危。
梁國有煙云谷;魯國有蓬萊閣;越國有南安洞——
就連那些小諸侯的領(lǐng)土上,也有同翁門差不多大小的江湖幫派。
太子可以對付翁門,但絕不會牽連到吳王身上。
對付翁門?
這里是吳國,是吳王的主場!
當北鎮(zhèn)撫司的人大張旗鼓的出現(xiàn)在吳國的地界,而且沒有掩飾前往翁門問罪的意圖,吳王稍微有些意外。
他原以為,太子應該會動用手中的江湖勢力,同翁門展開一場廝殺。
畢竟明眼人都能看出,丐幫和清凈寺都早已投入了太子的陣營。
又有人建議將北鎮(zhèn)撫司的人劫殺,吳王依然賞給他一個蔑視的眼神。
既然大張旗鼓的前來,說明手中已有實質(zhì)性的證據(jù);大大方方的前來問罪,說明太子并不打算在此時痛下殺手。
當然,如果要動了北鎮(zhèn)撫司的人,下一撥來的,恐怕就是三法司的官員,和錦衣衛(wèi)的高手。
命人暗中保護,吳王將注意力又轉(zhuǎn)回到應該關(guān)注的地方。
天下的局勢!
年前安排的那一場刺殺,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事后,吳王特意派相國前往上京,向梁王做出解釋。
掃一眼厚厚的禮單,梁王諒解了吳王的魯莽。
有一點,梁王猜得十分準確,那就是吳王焦躁的原因。
年齡!
當年的鄭王果斷的放棄了鄭國,變成了如今的鄭親王。
不但位列諸王之首,還手握兵權(quán),枯木逢春。
吳王雖然無法目睹他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不過從京城傳回的情報分析,這老家伙再活個十幾年,應該問題不大。
可吳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