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十一年正月初一,開德府,秦王府邸,宗祠。
鉛灰色的天幕低垂,壓著府邸高聳的飛檐斗拱,凜冽的北風(fēng)裹挾著運(yùn)河的濕冷與一絲若有若無的硫磺焦糊氣,抽打著祠堂門前懸掛的兩盞素白燈籠。
燈籠在風(fēng)中搖曳,映照著門楣上那塊烏木鎏金的匾額——“陳氏宗祠”。
門內(nèi),檀香清冷的氣息彌漫,混合著新漆木料與陳年紙燭的微塵味,沉甸甸地壓在一排排烏沉沉的牌位之上。
祠堂正廳,神龕分列東西。
東龕供奉著三清神像,泥塑金身,寶相莊嚴(yán),卻透著一股程式化的疏離與冰冷。
龕前一張紫檀條案,三牲(豬頭、全羊、全雞)已擺好,色香俱全,卻如同冰冷的貢品,毫無生氣。
案前一方青銅香爐,爐身冰涼。
“吉時(shí)已到——!祭神——!”司禮官聲音洪亮,穿透祠堂的肅穆。
陳太初玄色蟒袍,立于主位。
身后,陳守拙被陳菁華和劉氏攙扶著,趙明玉、韓氏、柳氏依次肅立,再后是長子陳忠和、次子陳驍、幼女陳曦、陳露等一眾家眷,按長幼尊卑,屏息垂首。
陳太初上前一步,從司禮官手中接過三支拇指粗的線香。
香頭在燭火上點(diǎn)燃,青煙裊裊升起。
他雙手持香,對著三清神像,微微躬身,三揖。
動(dòng)作沉穩(wěn),卻帶著一種近乎刻板的疏離。
身后眾人隨之躬身行禮。
司禮官展開一卷黃帛,朗聲誦讀禱文,無非是“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庇佑陳氏”之類的套話。
聲音在空曠的祠堂回蕩,撞在冰冷的墻壁上,顯得有些空洞。
禱文畢。
陳太初上前,將三支香穩(wěn)穩(wěn)插入冰冷的香爐中。
青煙筆直上升,片刻便散入祠堂高闊的梁柱之間,消失無蹤。
“撤供——!”司禮官再唱。
兩名青衣小廝迅速上前,手腳麻利地將三牲撤下,條案瞬間空蕩,只余香爐中那三炷香,孤零零地燃燒著,散發(fā)著微弱的檀香。
整個(gè)過程,從點(diǎn)香到撤供,不過半盞茶的功夫。快!快得近乎敷衍!
快得如同完成一項(xiàng)不得不做的任務(wù)!
神仙是大家的,香火鼎盛,不缺陳家這一炷。
心意到了,神仙享用得快,也撤得快。
祠堂內(nèi)氣氛為之一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