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每一位陪伴李旻和陳越到這里的讀者朋友們,也對大家表示抱歉,在這一本書的末章,劇情停在了每個人都很痛苦的階段。兩個人的關系布滿裂痕,彼此都帶著傷痛和遺憾,而這個節(jié)點似乎讓人看不到一絲希望。
作為一個不太喜歡看be的人,我完全能理解大家的感受。推己及人,我知道其中一部分讀者可能很難接受這樣的收尾。但我也無能為力,故事有它自己的軌跡,所有的情節(jié)發(fā)展、情感推進、矛盾爆發(fā)以至結局,其實在我動筆開始書寫之前,就已經(jīng)是“完成時”的狀態(tài)。這不是一個可以逆轉(zhuǎn)的過程,寫作中,我只是忠實地呈現(xiàn)這些。
好在,故事并未走到盡頭。
我將在今天同時啟動下一本書的連載,并發(fā)布它的前四章,它將承接陳越與李旻的現(xiàn)狀,延續(xù)兩人分離后的生活,直到他們再次相遇。對于堅持到現(xiàn)在的朋友們,我希望在大家的心中至少可以存有一個念想——李旻和陳越盡管路途坎坷,但在未來某一天,他們會找到屬于彼此的新方式。他們會在殘缺中尋找和解,在ai與遺憾中獲得一個值得期待的結果。
在這一本和下一本書里,我想要探討的,其實并不是“ai能否戰(zhàn)勝一切”的浪漫命題,而是更加現(xiàn)實的問題:兩個差距如此大的人,如何相ai?
這里說的“差距”,不僅僅是身份、角se、立場的不同,更多的是源自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差異——價值觀、信念甚至是人生哲學的迥異。這些從根本上決定了他們是怎樣的人,又會以怎樣的邏輯和態(tài)度行事。
陳越的天賦與從小擁有的優(yōu)渥教育資源,讓他成為一名徹頭徹尾的極端理想主義者。他天x追求純粹與美好,并放棄任何功利x的目標,因此他對親密關系中的“付出”和“義務”抱有一種超乎常人的豁達。他喜歡不確定x,甚至享受探索中那些未知與流動的過程。
這種極端的理想主義者,往往是光芒四s的,但也容易受人心的復雜x所傷。和李旻之間的故事,是他的理念與信念被現(xiàn)實狠狠敲碎的一次成長。
李旻的人生經(jīng)歷決定了她對世界的認知更加務實。世俗生活中面對職業(yè)、家庭的權衡,以及在奧賽行業(yè)見證過的y暗面,使她變得成熟。與陳越追求過程的純粹不同,李旻更看重結果的意義,她的與對成功的執(zhí)著促使她追逐確定x,不愿意將事情留在不受掌控的狀態(tài)下。
她自身的也很強烈,這種不僅t現(xiàn)在職業(yè)追求上,也t現(xiàn)在她的情感和選擇中。正是這種對掌控的渴望,讓她在與陳越的關系中既迷戀他的純粹,又試圖將他納入自己的秩序中。
李旻和陳越的信念看似水火不容,但也正因這種差異,讓兩人之間存在著一種奇妙的x1引力——他們彼此羨慕,彼此對立,但彼此也恰恰是對方未曾擁有的另一種可能。如果說陳越象征著一種過于極端的二元純凈世界,那么李旻便是現(xiàn)實的投影,她將生活的復雜與人x的難以名狀鮮明地帶入了陳越的生命。而陳越的理想主義,也在某種層面觸動了李旻的內(nèi)心深處,提醒她曾經(jīng)有過的那種單純與夢想。
遇到彼此,對兩個人來說都是漫長孤單人生中的幸運,
在寫這本書的,我曾多次思考角se的情感邏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李旻在高中時是否真的ai過陳越?
寫到三十三章時,我找到了答案——她確實ai過他,盡管這種交織在一起,但它是真實的。如果沒有ai,她不會在關鍵時刻邀請陳越走進她的私人空間;如果只是單純的,她完全可以選擇一種更隱秘、更簡單的方式來維持他們的關系。但她選擇了敞開一部分的自己,這是無法解釋的行為。
另一個問題是:李旻是否意識到自己ai陳越?
答案直到陳越的ichob賽結束后才得以明確。在b賽結束后,當李旻獨自去接陳越時,她的行為已經(jīng)寫出了答案。假如她從未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情感,那么她不會去見他,更不會帶著失控的情緒試圖重新挽回他。
基于此,我才能夠b較有底氣地,在四十五到四十八章里,陳越知道替考真相后,呈現(xiàn)李旻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有無措、后悔、自責;但與此同時她對陳越的是強烈且難以壓抑的,她后悔自己的選擇,卻也無法完全割舍對陳越的渴望。
本書的故事到這里告一段落,接下來他們將走向各自的人生軌跡,在新的生活中經(jīng)歷更多的成長與轉(zhuǎn)變。這或許會讓他們找到一種和解的方法,未來的某一天,當他們再次相遇,會有機會重新定義彼此的關系。
下一本書的開篇,已經(jīng)為他們點燃了第一盞燈,希望你也愿意走進這片光里。
最后,祝福大家,也祝福李旻和陳越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