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初二年(221年)三月,孫權拒絕了張昭等人的連番勸阻,親自統兵五萬,號稱十萬,水陸并進,逆流而上殺奔荊州,執(zhí)意要向劉備報仇雪恨。
劉備遂召開軍事會議,問計于眾。
“孫權率精兵十萬親征,大軍已至江夏,孫權兵駐夏口,前隊水軍已近陸口。其勢甚大,如之奈何?”
話音剛落,卻見潘濬排眾而出,行禮道:“大王?!?/p>
“哦,承明,有何良策?”
雖然私底下潘濬已同意出使孫權,但卻不能不明不白的去,這個官方流程還是要走的,且還得是自告奮勇請纓而去,而不是由劉備指派。否則,就有借刀殺人之嫌。
為人臣者,自是不能讓主公背上這種嫌疑的。
是以,趁劉備召開了這個軍事會議的時候,潘濬主動出列請使。
潘濬道:“臣食君祿多年,無以為報,今臣愿舍殘生,去見孫權,以厲害說之,使兩家相合,共討曹丕篡漢之罪?!?/p>
前一次孫劉開戰(zhàn)時,天下還是大漢的天下,曹丕還沒逼迫劉協禪位。但此時,曹丕已經篡漢,大漢已經滅亡,所以潘濬所說也是有理有據。
甭管前一次孫劉兩家因為何事打起來的,彼時都是大漢王朝下屬的諸侯,是內斗。
現在大漢已被曹魏取代,孫劉兩家名義上已經是漢室余臣,應該一致對外共同對付曹魏,而不是繼續(xù)內斗。
潘濬也是人精,故意把此行說的兇險萬分,這樣一來,一但成功完成任務,劉備不重賞都說不過去;一但完不成任務,回來之后也可以托詞以兇險難成。
劉備贊賞的看著潘濬:“有勞承明。”
潘濬遂駕一小船,帶二三隨從,順流之下夏口。來到孫權帥帳,說以厲害。
孫權仍在氣頭上,不過倒也沒有一上來就為難潘濬。
呂蒙偷襲荊州的計劃孫權多少知道一些,也知潘濬是荊州大族,今欲奪回荊州,還得仰仗本地大族支持。
是以,命張昭,陸遜陪侍左右,以禮相待。
“劉備襲我荊州,奪我揚州,此仇不共戴天,今日汝竟敢到此游說,做一說客?!”
襲你荊州?荊州是你的嘛?荊州原是我主劉備的!
再者說,你孫權六年前不也派呂蒙偷襲了我主的荊州東三郡嘛,甚至你兩年前還派呂蒙謀劃著再次偷襲荊州!
還有,這爭霸天下奪州取郡的事,能叫偷嘛,那叫有能者居之!
想是這么想,潘濬卻是沒有和孫權抬杠,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道:
“君侯祖上世受漢祿,今不思剿除篡漢曹賊,卻為一己之私怨,而興兵來伐我主,是舍大義而就小義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