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使遠來辛苦,看座。”李凌聲音平和,抬手示意。
“謝王爺!”埃米爾與副使在準備好的氈墊上跪坐。隨后,他呈上國書與禮單,由通譯轉述。內(nèi)容果如公孫闕所報,極盡恭維,表達結盟抗胡的強烈愿望,并再次提及“愿效仿上古,永結姻親之好”。
李凌接過國書,略覽一過,淡然道:“軍須靡王子深明大義,愿歸附王化,共御強胡,本王心甚慰之。所贈厚禮,本王收下,回賜之物,稍后奉上。然,結盟之事,關乎兩國邦交,需從長計議。尤其姻親之約,乃百年之好,更需慎重,需合禮法,需稟明天子。貴使可先在館驛安心歇息,容本王與僚屬細細商議,再行答復?!?/p>
埃米爾似乎對“需稟明天子”略有遲疑,但仍恭敬道:“王爺所言極是。外臣此行,奉我主之命,一為表達誠意,二亦盼能得王爺明確答復,以便我主早定抗胡大計。匈奴暴虐,我烏孫百姓翹首以盼王師啊!”
李凌微微一笑:“匈奴乃你我共敵,其暴行,本王亦深恨之。然,用兵之道,貴在時機。請貴使轉告軍須靡王子,但使其能穩(wěn)固根本,整軍經(jīng)武,我北地自會在其需要時,提供力所能及之助。至于具體如何協(xié)作,可容日后細商?!?/p>
接見儀式持續(xù)了近一個時辰,李凌始終把握著節(jié)奏,既表達了善意,又未做任何具體承諾,尤其是對姻親之事,以“需合禮法,稟明天子”為由,巧妙地予以擱置。李玄業(yè)在一旁靜觀,見父親應對得體,不卑不亢,既維護了天朝上國的尊嚴,又為后續(xù)談判留下了充足空間,心中暗暗佩服。
接見結束后,李凌留下核心僚屬與世子,商議對策。
“王爺,”周勃道,“觀此使,軍須靡結盟之心甚切,然亦隱有借我之勢,穩(wěn)固其位之意。其提及‘王師’,似有引我直接出兵之想?!?/p>
公孫闕道:“據(jù)細作所聞,其使團內(nèi)部言語,對世子年輕頗為關注,似想確認聯(lián)姻對象。對其自身處境,頗多憂慮,言及匈奴壓力巨大,阿莫里攻勢甚猛?!?/p>
趙破奴哼道:“胡虜無信,需防其有詐!或許只是來要錢要糧的!”
李凌沉吟道:“軍須靡處境艱難,欲借我力,此乃實情。然,正因其艱難,我方有價值。直接出兵,絕無可能。但加大物資、技術援助,可予考慮。聯(lián)姻之事,仍依前議,緩圖之。當前要務,是利用此使來訪,進一步摸清烏孫內(nèi)部虛實,明確其需求與我之要價。子通,可安排與埃米爾進行幾次非正式會談,由你出面,探其底線??稍手Z增加一批急需的藥材、鐵料(非兵器),甚至可派數(shù)名工匠指導其筑城、冶鐵,但需換其承諾:一、明確奉漢為正朔,受封號;二、開放商路,允我商隊自由通行,并提供保護;三、共享匈奴在西域之軍情。四、對其與阿莫里之戰(zhàn),我提供情報與物資支持,但不出兵,其需獨立應對?!?/p>
“王爺此策甚妙!既給實惠,又握主動,更可切實推進西進之略!”公孫闕贊道。
李凌又對李玄業(yè)道:“業(yè)兒,今日觀禮,有何感悟?”
李玄業(yè)答道:“回父王,兒臣以為,外交之道,重在‘勢’與‘利’。父王持天朝上國之‘勢’,掌烏孫急需之‘利’,故能從容駕馭,使其有求于我。既不輕易許諾,以免被其捆綁;又給予希望與實惠,以固其心。尤其‘需稟明天子’一語,更是高明,既合禮法,又為應對朝廷預留地步。兒臣受益匪淺。”
“嗯,能見于此,不錯。”李凌頷首,“然,尚需知,外交背后,乃是實力。若無朔方之勝,無充實之府庫,軍須靡豈會遣使來朝?故,修明內(nèi)政,強兵富國,方是對外交往之根本?!?/p>
“兒臣謹記!”
烏孫使團的到來,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石子,在北地高層引起了波瀾,但也帶來了新的機遇。李凌以其老練的手腕,悄然引導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而秋收的喜悅與年終政務的謀劃,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北地的秋天,在豐收的充實與外交的博弈中,顯得格外充實而充滿變數(shù)。
【史料記載】
*官方史·漢書·西域傳:“烏孫國……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同俗。”
*家族史·始祖本紀:“文帝二年秋,北地大熟,凌公督收儲,世子玄業(yè)履職,民安其業(yè)。適時,烏孫軍須靡遣使至,請盟約婚。凌公禮遇而慎應之,西略遂有期?!?/p>
*宗教史·紫霄神帝顯圣錄:“秋實倉廩,上帝厚生固本;西使來朝,圣域遠人賓服;圣嗣歷事,政通人和。”
*北地秘錄·凌公秋務:“李凌重秋收,世子顯能;烏孫使至,羈縻有方;內(nèi)外兼修,北地勢隆?!?/p>
(第三百七十八章完)